致力拔尖人才选拔 关注创新人才培养
为探索在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化学化工材料类人才的教育规律,学校从2004年开始每年在本科生中选拔50名左右优秀学生,建立教学改革“实验班”,以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前提下,学校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特色创新的思路,依托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多门国家与北京市精品课程,两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一名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参与“实验班”授课与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采用“3-5-8”培养模式(大学前三年修完本科四年主要课程,五年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八年完成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三元结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实施“三优式”教育(优秀的学生、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特别强调学生个性化培养,给优秀学生留有更多自我发展空间。
学校始终认为:“实验班”学生的培养是学校塑造多领域、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英才教育、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化工类创新人才的基地,集中力量培养一批具有超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验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论文比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部分地区高校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第一名、国家二等、三等奖或赛区奖等奖励。许多学生还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如:《PPC新型无铅化稳定剂的研究》《基于超分子插层结构生物功能》《膜的传感器构筑及其性能研究》等,有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论文显示出很高的水平。2007年,我校化工类人才培养实验班,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在建立实验班的基础上,我校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以面上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分别资助大学生科研和创新性实验。该计划打破了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自主项目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和探索,学校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各类优质资源(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名师指导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探索科学前沿,力争培养一批具有**级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2007年11月,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60所高等学校之一。学校的项目申报数为40个,每个项目教育部资助1万。此次申报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以1~3年级的在校学生为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题,经费完全由学生支配。
实验班的开设以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是对我校本科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新的创新和新的张扬,体现了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体现了时代特征、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创新经验进一步地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中不断得到新的扩展和凝练,教学改革成果不断得到新的巩固,教改受益面不断得到新的扩大。(教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