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基地建设 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1996年教育部启动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强调拓宽基础课程在创造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对基础课程重新认识和科学定位,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教学环境,实现课内外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在这样的目标下,是否拥有不断发展变革的教育观并形成新的教育方法、手段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已成为能否实现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前题——培养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北京化工大学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在建设中以贯彻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设计中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性、设计性、连续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在考试方法上,开卷闭卷相结合、论文报告会和工程设计相结合,使学生在基地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对创造和超越的追求。
学校立足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从2001年起,先后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了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基地(优秀)、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和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建立了化工、生物、机械、电工电子、数学建模等创新基地。这些基地在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充分发挥了基地的功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基地的建设中,学校各类工科基础课程基地按照21世纪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工科化学系列课程、物理系列课程、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与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的框架体系以及本领域核心内容的课程。基地同时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教师结构的调整,已经构建了师资结构合理的、教学、实验、科研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研究型队伍。
如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基地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建设为龙头,带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及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建成了校、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化学系列课程新体系。拥有2005年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常群教授、2007年第三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杨屹教授。基地承担了全校50%专业的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工作,90%以上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每人年均科研经费达7万元。几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篇,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奖11项,通过省部级鉴定项目3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奖3项,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共15部。2005年9月,所属化学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7年9月,以张常群教授为负责人的“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本科)”入选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名单。
学校教学基地的建设派生了一批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并且研制出科技含量高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物理基地编著的《物理实验》和《大学物理题库及考试系统》被国内多所兄弟院校采用。在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基地指导下,我校学生作品在首届华北地区高校暨首都高校第二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得优秀成绩。2007年学校还承办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预赛。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基地编写出版了适合相关专业使用的教材和7部译著。2007年7月,学校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基地所属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数学建模创新基地多年来始终坚持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参加竞赛相结合,始终把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即:实际问题(希望解决)——数学建模——选择方法——选择软件或进行编程——计算——结果检验——推广。《数学建模》课程获得了2004年北京市级精品课程。从1994年至2007年为止共组织了148个队参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十六年间,共获全国一等奖8个队,全国二等奖17个队,北京赛区一等奖13个队,北京赛区二等奖20个队,北京赛区三等奖3个队。美国MCM,ICM一等奖6个队,MCM,ICM二等奖16个队。(教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