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化

BUCT news

最新排行

最热排行

【中国科学报】“老北化人”戴伟的一天
2013-07-04 供稿单位:新闻网
 (《中国科学报》 2013年7月4日 第8版)
 
■本报通讯员 江晓

17年前,英国人戴伟毅然辞去了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化学系教学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只身来到北京化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

面对同事们的疑惑,他平静地解释道:“我相信中国的发展潜力,过几年你们再去中国,就会理解我现在的选择。”

如今,身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的戴伟,俨然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化人”。17年间,他先后获得过中国“友谊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及英国“大英帝国勋章”等重大奖项,还受到过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

从2012年4月开始,戴伟又多了一份新的工作:每个月,他都会带领着学校的志愿者,前往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化学科普活动。

笔者跟随着志愿团队,记录下了“老北化人”戴伟的一天。

早晨7点,北化无机楼前已是一派忙碌的场景,戴伟和志愿者们正忙着搬运各种实验器材和药剂。“这些是我们实验组全体老师和同学,花了整整一天才准备好的。”擦着鬓角的汗珠,志愿者王桂荣说。

四名学生志愿者、两位分别来自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英国老师,组成了此次支教队伍。戴伟介绍,“快乐科学”是由北京化工大学、英国皇家化学会和英国慈善机构民工子弟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一项中外合作公益活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报名人数也很多,只能每次轮流带他们去”。

车上,戴伟不断强调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

“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很艰苦,这项活动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让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科学的魅力。”谈到孩子,戴伟的眼睛显得格外柔和,“这些是给孩子们准备的奖品,有巧克力,有饼干……”
30多公里的行程,却不够戴伟讲完他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

上午9点,当窗外的场景逐渐变成了低矮的平房,在穿过一条曲折的土路后,此行的目的地——博文实验学校到了。

没有想象中的羞涩和怕生,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呼啦一声便围了过来,叽叽喳喳闹成一片。“孩子们都很可爱,就是年纪还小,会闹一些”,在孩子们的簇拥中,戴伟笑得格外开心。

“大家还记得我吗?”教室里,戴上了护目镜的戴伟,酷似孩子们最喜爱的肯德基爷爷。

“记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虽然条件艰苦,可他们灿烂的笑容却足以改变世界。此时的戴伟不像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倒更像是一个孩子王,带着孩子们在化学的王国里遨游。平日里又蹦又闹的孩子们,现在却老实无比,一个个瞪圆了好奇的大眼睛,像“小尾巴”一样紧紧跟在戴伟的身后。

“老师!老师!是把C溶液倒进D溶液,还是把D溶液倒进C溶液呀?”小小的合成实验,在孩子们眼中却是那么地神奇。“第一次活动时,孩子们连试管都还不认识,”戴伟自豪地说道,“他们的进步已经很大了。”

虽然不理解戴伟口中的“非牛顿流体”,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是聚合物,但孩子们依旧玩得不亦乐乎。“做实验真是太有趣了,以后我也要当化学家!”沾了满脸涂料的小朋友却笑得无比灿烂。

下午16点,实验结束时,教室里已经找不到一处干净的地方。“每次实验后,我们都要收拾好久。”语气虽然颇有些无奈,但戴伟的眼中却全是快乐。

离别时,孩子们拉着戴伟的衣角依依不舍:“老师!老师!你们明天还来吗?”

“我们明天来不了。”

“那你们下周还来吗?”

“下周也不能,但保证以后每个月都会来,好吗?”

“太好了!下次做实验,我一定会做得更棒!”

夕阳下,戴伟一行踏上了归途。

车上,志愿者们相互倚靠着进入了酣睡,而戴伟还在作着当天的教学记录,他说:“在我心中,志愿者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他们付出了很多。”戴伟表示,他会坚持将“快乐科学”办下去,“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做一点事情”。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