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表彰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教高〔2008〕7号),我校励杭泉教授等100名高等学校教师,经过地方推荐、同行专家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等程序,得到教育部表彰,并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证书、奖章和奖杯。
值第二十四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倡议:广大教师要向获奖教师学习,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务处
(二〇〇八年九月二日)
附:励杭泉教授主要教学成就及主要研究成果:
获得专利3项,出版教材2本,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50余篇.
1993年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 获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 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 获政府特殊津贴
2004年 《高分子物理》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2006年 北京市教学名师
2007年 《材料导论》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
2007年 《材料导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
2008年《材料导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励杭泉教授酷爱教学工作,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精力。他认真钻研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学习了笛卡尔、洛克、康德等人的认识论以及皮亚杰的学习观,并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他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教学论点,如简单性原则、“浅入深出”原则、“无一字无出处原则” 等。他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应该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简单的形象比喻把概念讲清楚。例如,他用“泡方便面”来说明“时温等效原理”,用“沥青中的弹簧”来说明“粘弹性”,只需寥寥几个字就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在授课时,必须逐步“浅入”,深化的步子越小越好,最后达到学生的“深出”。“深出”是“浅入”的结果,没有“浅入”就没有“深出”。但他强调不论深与浅,信息的传达必须严谨、客观,课程资料应当有出处,公式的推导者,数据的测定者,观点的提出者等都应交待清楚。如果是教师自己的观点,更要表明是“我”说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搞清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也把评判、弃取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他深入研究了课程的逻辑性(信息间的因果关系)与系统性(信息间的层级关系),认为当课程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出现矛盾时,应舍弃系统性而取逻辑性。他把教师的授课语言、多媒体、实物、音响等看作一个信息流,这个信息流的逻辑性越强,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并就此提出“一句话教学法”,认为一堂课应该是一句话,甚至一门课应该是一句话,中间不能有逻辑中断。他多年来一直实践着这些理念,把这些思想和方法应用于课程的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