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 打造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内容,是实施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按照第八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总体思路,我校的课程建设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为重点,着眼于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重视系列课程的建设,实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在课程建设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课程建设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以课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北京化工大学课程建设经历了优秀课程建设、样板课程、名牌课程的不同阶段。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学校统筹规划,将原学校样板课程建设纳入精品课程建设范畴。在2003年制订的贯彻教育部“质量工程”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精品课程的目标。2004年出台了2003~2007年精品课程建设规划;2005年,以“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递阶控制的方式重点开展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取得了45项基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10项、北京市级奖35项。
2007年11月,我校理学院杨屹教授的《仪器分析》和材料学院励杭泉教授的《材料导论》两门课程荣获教育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支持建设项目。
2007年,《生物工艺学》(谭天伟教授等)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郭锴教授的《化学反应工程》、励杭泉教授的《材料导论》、张美麟教授的《机械创新》、李宏光教授的《过程控制工程》、李保山教授的《基础化学》、于景华教授的《有机化学》等6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我校精品课程从2003年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发展到2007年的8门国家精品课程2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实现了质和量的突破。(教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