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BUCT news

最新排行

最热排行

【重逢·光阴里的老故事】同窗少年乐相知 归来放歌推杯盏————我校85级校友毕业30年、95级校友毕业20年返校拾撷
2019-07-19 供稿单位:新闻网

【编者按】7月6日和13日,学校分别迎来了85级校友毕业30年、95级校友毕业20年返校活动。期间,新闻网记者对部分返校校友进行了随机采访,请他们讲述曾经的校园时光。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三十年前和二十年前,那些和北京化工大学有关的故事……

(校记者团 刘笑宇 陈彤宇)2019年7月6日和13日的校园显得格外热闹,校门口立起来一块红色的展板,教学楼门口和银杏路上挂起了横幅,不到八点主教楼的帐篷前就围满了人。那是北化毕业30年、20年的学姐学长们,再次回到了这个他们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里,和许久未曾谋面的老师、同学聊聊过往、谈谈将来。


那些人,曾伴我成长

信息学院自953班的陈瑞华曾经代表99届的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20年后,他又站到了毕业20年校友返校的讲台上,作为信息学院的校友代表发言,他说,这份独特的经历,是他在北化最值得回味的事情。

苏惠容提前一天就到了北京,她毕业于化工学院化953班,看到多年不见同学、熟悉又陌生的校园,苏惠容不由的感慨万千:“班里的同学很多年不见了,但是互相聊一聊上学时发生过的事情、聊一聊现在的状况,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班级同学还是那么团结,还是那么的亲切,真好!”

化学学院的张之旭说,他对北化最深的印象除了课业和学习之外,就是他的班主任田老师。那时候生活比较艰苦,作为班主任,不管是从农村来的孩子,还是家里贫困的孩子,他都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学生们定期开小灶改善伙食,就这么一直坚持了四年,张之旭看了四年,记了30年。走出校园以后,他告诉自己也要成为像田老师一样的人,才不会辜负四年的谆谆教诲。

作为法律专业在北京化工大学的第一届学子,文法学院经951班的张亿说,那个时候的文科生,是北化校园里特别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如今学校的文科队伍逐渐壮大,他衷心的希望文法学院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在法学界发展得更好、更强。谈起本科四年最大的收获,他说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四年里,他认识了一些特别好的同学、特别好的老师。每次提到北京化工大学几个字,心里都觉得有一种归属感,觉得母校就像家一样。

机电学院的赵锋说,他离校之后最怀念的,就是他们几个宿舍间会定期组织的“小超杯”足球赛。上午踢一场预赛,下午再来一场决赛,输了的请客吃早餐。“当时是真的热爱,精力也充沛。当时外面立交桥下有个早餐摊,一大早一起去吃碗热腾腾的馄饨,再一起回来学习,真是怀念啊!”少年人的酣畅淋漓,大概是青春岁月里最纯真的快乐。

材料学院的白德来自于四川德阳,来到这个大都市求学,总有一种背井离乡的孤独感。他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热情,是从出了车站就碰见接站的学姐学长开始的。在这里过的第一个生日,同学还带白德到家里去做客,朋友的父母也好客,高兴地做了一桌子的菜,他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摆上桌,突然眼眶就湿了。

那句话,我记在心上

经管学院工业外贸95级的刘丽回忆起20年前毕业时,仍然能回忆起来当时她和同学们们在紫藤长廊拍合影的场景,那些照片她都冲洗了出来好好地放在相册里,每次翻起来都觉得舍不得那段青春岁月。“当时真的是青春年少,看照片特别亲切,现在还想再走一遍。”工作时在单位里遇到几个北化的校友,都觉得像是遇到了亲人。毕业20年后,她还能清清楚楚地背出北化的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刘丽说这八个字一直以来都在鼓励着她,给她一种向上的力量。

和刘丽同系的鞠娅是前一天得知自己要代表学院上台发言的,为此她辗转反侧了一个晚上,最终还是没忍住,把躺在旁边的先生叫起来问他:“你说我们毕业这20年都干了什么呢?”20年前,她离开学校时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到世界上闯一闯!”这么一闯就闯了20年,20年里,她到发改委任职、参与过WTO谈判、在私企当了几年高管,而今出来自己创业,一路追梦,一路寻找,20年后的这个上午,她站在当年同窗求学的人面前,郑重地告诉他们,这20年来她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给予的三把利器——也是三件法宝。这三件法宝,一是“化”,“变化”的“化”,唯有不囿于一时所得,才能化成一个更好的结果;第二件法宝是“化工”的“工”,“工”意味着比其他浪漫的文科多了一种工匠精神;第三件法宝,就是学校的融合创新精神,给了她不断突破自己的勇气。

化学学院分952班的任雯在北化念完了本硕后,去清华念了博士和博后,每次提起这段经历人家都会说“你博士考到清华挺不容易的”,但任雯总会第一时间告诉他们:“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北京化工大学读的,在我的心里,化工大学是我的根!”母校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让任雯感到深深的自豪,毕业20年后,她始终记得母校教给她的为人处世之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生命学院的刘立栋坦言:“北化给了我们一个严谨的学风和一个严谨的人生态度。我们北化的校风学风都特别好,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同样本硕都就读于北化的李凤是最后一届学制两年半的研究生。毕业30年后,一直在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李凤说:“在北化专业课程伴随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很感谢当时在学校打下的良好基础,当时老师们一直说专业基础要打好,不是没有道理的!”是啊,虽然学生面临的选择更为多样化,但是作为基础的大学课程,恰恰是他们未来从业与更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不要盲目与浮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是这些毕业了30年的学姐学长们,最想告诉所有北化学子的事情。

那个地方,我用一生回忆珍藏

主教楼前的甬道上,有穿着不同颜色班服的校友正叙旧合影,也有跟着父母前来的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喊着“叔叔”“阿姨”,探头探脑地在展板上寻找辨认着自己父母年轻时候的模样。20年、30年过去,他们的容貌改变,学校外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楼宇翻新或修建,但校友们都说,来到这里“还是可以看到以往我们走过的路和成长的经历”。

化学工程学院的尹泽锋对今天的母校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原来的宿舍楼已经变了,实验楼好像也拆了……”他拿出记忆来翻找对比,也从心底里感到喜悦,“总之学校变得越来越好了!” 机电学院的薛亮每次来北京路过都会来看看,拍个照片、拍个视频,也算是对母校发展变化的一个见证和留念。

科学会堂里,他们像上学时一样找到学院班级的区域、找到熟悉的面孔,或低头交谈,或拿出手机自拍合影,看着这些许久未见的老同学,数理学院的张秀刚总是忍不住回忆起上学时同学们在一起出去打球、一起出去吃饭、一起去上自习的情景,脸上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又神采奕奕的少年。

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四年时光,求学识、遇知己、拜良师,不知不觉间,“北化人”三个字,已经成为了他们身上共同的符号,遇见校友,都视作亲人,更是把北化,当成了自己的家。一个他们无论走出多远,都能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和力量的家!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看看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走出校门几十年后,他们再度并肩而立,唱起一支属于青春的歌。脸庞褪去青涩稚气,变得成熟稳重,歌声出口,添了沉着有力。再不是曾经的懵懂少年,但他们心中属于北化人的热忱和进取,从未改变。

这些北化人怀揣着梦想从这里走入社会,开拓事业、建设祖国,游历闯荡,看过多情天地,今日重聚于此,仍然勇敢真诚、勤勉敬业,不曾松懈。开怀畅饮、高谈阔论,杯中是情——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杯子碰到一起,是回忆、是青春,是岁月长河里传来的悠然回声。下一个20年、30年后,北三环东路15号,母校楼前,愿能再聚首!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