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媒体北化

【人民日报】三个故事看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视点·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4月7日,《人民日报》科技版报道《三个故事看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视点·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收录了学校化学工程学院李群生教授团队瞄准国家需求,打通产学研创新链条的生动实践。

【报道版面】

【报道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4/07/content_30066160.html

【报道内容】

小标题:瞄准国家需求,打通产学研创新链条


前不久,安徽亚格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乙硅烷生产线投产。乙硅烷是新一代硅基材料,这一材料的生产工艺一度只掌握在国外少数企业手中。

乙硅烷生产有多难?“乙硅烷属于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纯度比普通化学品高出几个数量级,杂质含量仅占约百万分之一。”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群生说。

制备高纯/超高纯化学品,分离与提纯是关键环节。瞄准产业痛点,李群生带领团队矢志攻坚,历经30多年努力,破解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发明了核心高效分离提纯元件、高效抗杂质渗入技术以及多维度多相精馏强化及多阶梯节能新技术。同时,解决了高粘度物系制造低效低纯、堵塞停产等世界性工程难题,形成了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实现了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的稳定生产。

基于创新突破,李群生团队研制出纯度达99.99999999%(10N级)高纯硅、杂质含量仅为ppt(万亿分之一)级的电子级硝酸、氢氟酸等4类100余种高纯/超高纯电子化学品。

以乙硅烷为例,李群生介绍,进口乙硅烷价格高昂,但基于自主技术生产的相关产品,不仅质量好、能耗表现优,价格也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左右。

李群生说:“有了优质、丰富的高纯原材料供应,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高精尖产业更有底气,相关企业也更有竞争力。”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程放大,会遇到各种挑战。每年有四五个月,李群生团队都会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并肩攻关,从获得一手资料入手,根据理论研究、实验室分析完善解决方案,再回到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课题来自产业实践,李群生团队的成果紧密贴合产业需求。“目前,国内有20多家企业应用了团队研发的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李群生一脸自豪。

坚持到一线去,贯穿于李群生对学生的培养环节。“企业车间就是科研、教学现场,要从产业实践中发现问题,避免闭门造车。”李群生说,自己所教授的本科生必修课“化工设计基础”“化工设计实践”中,有许多来自产业一线的新案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得益于在产业一线的锤炼,李群生团队培养的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很快就成长为岗位骨干。

专家表示,有必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打通产学研创新链条,以高质量创新成果,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编辑:刘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