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原北京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离休干部傅举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7日凌晨在京去世,享年96岁。
12月21日,北京化工大学在东校区工会多功能厅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傅举孚先生。校党委书记王芳、校长谭天伟、副校长陈冬生,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教师代表、傅先生家属代表、傅先生学生代表出席了追思会。追思会由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山岚主持。
追思会在庄严凝重的氛围中召开,与会人员首先为傅举孚教授默哀一分钟。傅先生学生代表、我校教师马润宇教授宣读了傅举孚教授的生平简介、部分兄弟院校和单位的唁电。之后播放了傅举孚教授纪念视频。
在追思会上,校党委书记王芳代表学校发言。她指出,傅举孚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在化学工程多个领域卓有建树,为国家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教师,他为学严谨,致力于对学生的培养,作为长者,他始终关注年轻人的成长。王芳书记表示全校师生员工一定能够秉承傅先生的遗志,继承傅先生严谨治学的作风,把北京化工大学越办越好,把教育事业越做越好。最后,她代表学校表达了对傅举孚先生的沉痛悼念和对傅先生家属的深切慰问。
原北京化工学院院长庞瑶琳同志以及金日光教授对傅先生的逝世提供了书面感言。教师代表施力田教授、李成岳教授、汪文川教授、吴祥芝教授等,傅举孚先生学生代表、原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教授,家属代表傅东、付梅分别发表感言,深情追忆傅先生的崇高风范和杰出贡献,从不同角度回忆了与傅先生相处的往事,表达了对他的沉痛哀悼和深切怀念。
讣告发出后,收到了来自全国62所高校和单位向学校发来唁电,对傅举孚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在傅举孚教授病重住院期间和逝世后,校党委书记王芳、校长谭天伟等有关领导,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傅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傅举孚先生追思会工作小组
2016年12月23日
附:傅举孚先生生平
中国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原北京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离休干部傅举孚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7日凌晨在京去世,享年96岁。
傅举孚先生,男,1920年5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1945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傅举孚先生赴美国丹佛大学留学。1948年获工程硕士学位,进入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毅然中断在美国的学业,辗转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事业。历任北京大学化工系讲师、副教授兼系主任,天津大学、河南化工学院副教授,北京化工学院(今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学会化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化工组成员、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中国代表、197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工程学科组组员,1984年《化工学报》编委会委员、198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他长期致力化学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成绩斐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板式塔操作工况的区划及不同操作工况下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研究;汽-液-液三相精馏的流体力学性能及塔板效率研究;液膜分离中液膜体系的溶胀性及稳定性能研究;多元物系的表面张力及界面张力预测;正、异丁醇-水系统的多元汽液平衡理论与实验研究等,在中外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约 80余篇。有影响的代表作有:《分批精馏塔之计算》(载1957年《苏联应用化学》杂志)、《多元溶液间歇式蒸馏的计算》(载1958年《化工学报》第2期)、《并流喷雾干燥数学模型》、《逆流喷雾干燥高浓过热磷酸一铵溶液》、《一个估算液体混合物表面张力的新方程》(载1982年中美双边化工会议论文集)、《多组份混合物流体间界面张力估算》(载《化学工程科学》)、《部分互溶液体汽液相平衡测定》(载波兰科学院编《实验热力学文集》)、《(W/O)/W表面活性剂液膜体系的溶胀现象(I)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和乳化溶胀》和《(W/O)/W表面活性剂液膜体系的溶胀现象(Ⅱ)渗透溶胀过程的模拟》(载1989年《化工学报》第4期)、《鼓泡搅拌釜三叶轮区流体力学模型》(载《中国化学工程》)。还翻译和编写了《炼焦学》、《化学工程》、《燃料化学工艺学》等,作为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出版。他是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的编委,曾参与编写《IUPAC Solubility Data Series》大型丛书,已由英国Pergaman Press出版。傅举孚先生获原国家教委、化工部多项科技进步奖,指导已获硕士学位研究生12名,获博士学位研究生7名,指导博士后2名,是我校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开创者,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