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1年起,我校建立起18个特色鲜明的德育创新基地,以校内18个基地为功能核心和牵引,辐射建立起一系列社会合作基地,形成基地育人集群效应。三年来,各基地努力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评审会上,化工学院“环保公益实践基地”、学工办“优秀学生党员引领中心德育创新基地”、北区办“学长育人德育创新基地”、研工部“研究生‘博言论坛’德育创新基地”、国际处“跨文化交流实践基地”等18个基地代表依次上台,分别从基地基本情况、体系框架、阶段性成果及未来建设思路等方面进行阐述,参与评委也就师资队伍保障、活动育人效果等方面与各基地交换意见,并有针对性地对基地下一阶段建设提出宝贵建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刘玲针对18个德育创新基地的汇报展示情况谈了自己的感想。她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视角,高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化建设模式,并提议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并对学生工作队伍近年来创新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学工办主任商云龙做了总结讲话。他首先回顾了德育创新基地的发展与建设历程,他认为德育创新基地建设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个重要转变,即资源分散到集中的集约化转变、各自为战向统筹推进的一体化转变、零敲碎打到科学设计的专业化转变、粗放管理向规范发展的精细化转变、流动战线向精品固化的品牌化转变、短期活动到长期在场的长效化转变。对于基地的持续创新发展,他提出了两方面规划,一是对基地的统筹性、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行凝练,在基地建设及指导学生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水平;二是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结合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基地对学生的黏粘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与自觉教育。
德育创新基地自建立以来,本着“分类发展、学生主体、全程培养、潜移默化、虚实结合、合力育人、知行合一、强化统筹”的建设理念,取得可喜的成绩。《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第968期)对北京化工大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基地化育人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推广,该成果也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