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 29日,中国环保部和团中央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联合发布首届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评价报告。报告以沪深交易所的617家上市公司为调查对象,主要评价其环境管理、环境绩效、环境意识等水平。报告结果显示,中国上市企业在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合格率不足三成,环境意识偏低。
首届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活动于2011年11月启动,调查对象是沪深交易所中617家上市公司。项目团队表示,样本选择的标准是这些公司发布了2012年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而相关评分板块则是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制定,分为5大方面:环境管理、环境意识、环境绩效、利益相关方沟通以及优秀环境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617家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环境责任信息,仅占沪深上市公司的三成左右;而发布2012年环境责任报告的公司更仅有18家,显示中国企业环境意识明显偏低。项目组成员之一、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陈冬生指出,政府应加强监管,推进环保事业进程。
“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617家公布了(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只有18家公布了(2012年)企业环境报告,确实是非常非常低。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份报告的发布,会引导其他企业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和重视。另外,政府重点监测的80家企业成绩相当优秀,它们中只有个别企业低过整体600多家的平均分。所以这也说明,政府如果有一些强制措施的话,会使更多企业公布环境责任信息。”
记者查看榜单时发现,中国石化等能源企业得分名列前茅。对此,陈冬生解释说,调查报告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31号,没有覆盖近期中石化青岛输油管道泄露爆炸事故。一旦公司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将直接从榜单中排除。
“我们在做排序的时候有一条规定,凡是在2012年时间段里出现重大环境事故的企业,不管它得多少分,最后都是零分,有这样一个排除机制。总体来讲,我们报告依据的是企业自己披露的事实,对它的真实性我们没法逐一核实。但对于重大事件我们采取一票否决。对于最近青岛出现的事件,因为它不在报告调查的时间之内,(所以没有体现)。如果我们发布2014年报告的话,中石化就会变成零分。”
报告显示,注册地在大都市和东部地区的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较主动,这与当地公众和舆论较重视环境问题有一定关系;此外,上市企业在在环境绩效和环境实践方面得分不理想,尤其是对资源利用情况、气候变化影响、碳排放核算等方面不够重视。对此,北京化工大学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学之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各方应尽到监督、引导、倡议等不同职责,让越来越多企业能自动、科学的披露环境责任信息,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
“国内很多企业可能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不太重视。环境绩效主要体现在水、气、固(体)废(物)、能源这几大项,还有低碳等指标很多企业没有披露。而国际上,像日本,政府是强制披露的,产业部门号召企业、倡导披露,民间机构也给企业打分、评价、评奖,这些都做得很详细、很具体。对于企业来讲,它能够获得发布环境报告后的收益,对企业是正面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