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聚氯乙烯产业健康发展座谈会
12月10日,促进聚氯乙烯产业健康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此次座谈会由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塑料机械工业协会、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和相关骨干企业共同发起,由我校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创新团队承办。
据悉,近年来,我国以石头和煤炭为原料生产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电石法”聚氯乙烯产能已近2000万吨,但因为“无汞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尚未解决,使我国仅“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这一项的用汞量就超过了全球总用汞量的一半。今年10月全球禁汞《水俣公约》的签约更使我国氯碱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SCIENCE》杂志以同期发表六篇文章的高强度介绍了汞对于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并呼吁消减汞危害的科技创新。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聚氯乙烯树脂生产行业、塑料机械行业和塑料加工行业通过协同创新,解决聚氯乙烯合成无汞催化问题,扩大聚氯乙烯应用领域,促使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实现绿色制造,使聚氯乙烯材料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聚氯乙烯产业链相关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对促进聚氯乙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了研讨,为今后成立聚氯乙烯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好准备。

关昌峰副书记致辞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关昌峰代表学校介绍了我校作为化工领域行业特色院校在推动化工环保事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在环保科研项目方面取得的成果,针对我国目前聚氯乙烯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他认为学校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创新团队,能够借助多年来的技术成果和科研团队的优势,为共同推动国家及聚氯乙烯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中科易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劲光
中科易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劲光就PVC无汞生产新工艺中由乙炔和二氯乙烷经无汞催化反应制备氯乙烯单体的中试结果作了专题报告。

中国塑料加工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德禧
中国塑料加工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德禧介绍了PVC加工行业瞄准重点产品开展系统创新的包括3D打印制衣等8个具体项目,同时也为组建PVC行业联盟提出设立联盟标准、实行专利保护、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宝贵意见。

北京化工大学“长江学者”、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创新团队杨卫民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长江学者”、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创新团队杨卫民教授作了关于PVC合成与加工成型原理及装备总结的报告,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团队在该领域发明专利成果,包括:上游的“环路法”PVC生产方法及系统,中游的纳米叠层增塑剂防迁移专用料加工方法及装备,以及下游的大型PVC制品高效塑化与加工成形原理及装备等。

中国氯碱协会副秘书长刘东升
中国氯碱协会副秘书长刘东升介绍了关于“围绕高分子材料绿色制造,促进PVC行业健康发展,上中下游衔接,产学研用协同,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规划和设想。各骨干企业领导踊跃发言,大家都在为行业所处现状表示担忧,并对构建联盟加强协同创新表示积极支持。
氯碱行业资深专家阎家铭,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秘书长顾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欢,中国塑协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德禧,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汞公约处副处长吴建民,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王奎升、科技处副处长王华庆等出席会议。中国昊华集团、新疆中泰化学、广东鸿达兴业、天津渤海集团、亿利资源、新龙集团等10余家骨干企业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