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够自动发现火源的消防机器人、能收集利用生活废水的自动浇花器、对果蔬表面的低浓度农药残留进行检测……近日,北京化工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让记者感受到大学生们对学习和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无限创意。
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苏海佳说:“实践是理论知识的感性再认识和应用创新,是培养合格人才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目前北京化工大学已经形成了四年不断线的全周期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化工大学将实践教学体系概括为 “三层次四模块”。“三层次”是指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中心、院级学科(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中心及系级专业(跨专业)特色方向教学实验室。“四模块”则包括了实验教学模块、工程基础训练模块、生产过程实践模块和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模块。该校通过优化实验内容,分模块设立实验课程,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建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体系。仅“化学化工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就有33项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
北京化工大学将实践教学融入本科生四年全过程。“一年级开设新生研讨课,二、三年级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三、四年级开设高年级研讨课,四年级全年开展毕业设计,”苏海佳介绍说,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校早在2004年就将创新学分作为学生必修学分,今年又对创新学分的实施细则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
北京化工大学还积极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机械自动浇花器”设计者之一、此次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奖的2009级学生朱紫瑜说:“我们学校的实验室都是向学生开放的,不仅可以让我们自主实施创新项目,还可以让我们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据悉,该校先后设立“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建立9个校内创新基地、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校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20个院级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100多名高水平教师活跃在本科生培养的第一线。
在适合创造性生长的土壤中,一些学生在科研道路上已初显锋芒。机电学院2009级学生鞠玲的研究成果“活动式互擦吸尘黑板”在去年获得国家专利。理学院2008级学生赵瑶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农药分子印迹选择性荧光测定”项目,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分析化学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上发表,并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化工原理实验室由学生参与研发了30余种近百套新型化工基础和创新性实验装置,以及化工实习及化工单元实验仿真软件,受到同行和业界的好评。
“创新从梦想开始,创新在执着中实现。”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说,“现在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习惯于标准答案,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实践、大胆创新,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执着和坚持才能够成功。”
(记者:高靓 通讯员: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