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上午,学校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阶段总结与推进会,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四个试点学院的教学院长、试点专业负责人、班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及教务处相关人员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陈标华副校长主持。
四个试点学院就本院“卓越计划”的进展情况分别作了报告,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开展、配套经费投入等所作的探索及创新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提出了设想及规划,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听取了学生代表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在课程设置、本硕衔接、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之后,陈标华副校长做了重要讲话。陈标华副校长首先肯定了各试点学院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然后从解读“卓越”和“工程”内涵入手,对下一阶段如何扎实开展“卓越计划”提出了思路和想法。他说,所谓卓越,是非常突出的意思,是一个相对概念。“卓越计划”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在工程能力上更杰出、更有优势。“工程”与“科学”和“技术”不同,它强调的是系统、集成、整体,是可靠、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相协调。只有正确深入地理解“卓越计划”相关概念的内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才能培养出真正卓越的工程人才。各个试点学院和专业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角度,围绕“卓越计划”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学校会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最大可能的支持。陈校长还鼓励各学院要充分利用首都得天独厚的科技文化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和安排更多参加科技博览会的机会,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专业视野。
之后,与会人员就“卓越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本硕衔接、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讨。(教务处供稿 郑秀英/文,孟文庆/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