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王芳书记主持召开了小学期工作总结与推进会。陈标华副校长,各学院书记、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资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本学年小学期工作的经验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推进小学期的的工作进行了研讨和布置。
陈标华副校长在会上重申了小学期工作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设置小学期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研究和交流的条件与机会,促进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发挥小学期灵活、多变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学习空间,将学生个人爱好、特长与学校的特色结合起来。在小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年级的学生要体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原则,二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实践环节,三年级的学生要突出创新能力或就业能力的提高。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暑期学校的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教务处处长姜广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耿海萍对2009-2010学年小学期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2010-2011学年小学期的大致安排。陈标华副校长针对两个部门2010-2011学年小学期安排指出:高年级研讨课目前的数量太少,应该增加到100门左右;全校公共选修课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数量应该增加到30门左右;海外知名教授专题讲座每个学院应该至少有2次;工科学院应该至少有1-2个工程类讲座;学科前沿讲座的数量有待提升;继续加强海外暑期学校和出国留学项目。
会议期间,王芳书记针对如何发挥小学期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小学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和交流。王书记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质量。学校最核心的工作和目标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核心工作来抓,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经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2009年教育教学工作会的大讨论,全校上下对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已经达成了共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学校“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设置小学期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在对设置小学期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和探索如何把小学期安排的更加科学合理,使其在人才培养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009-2010学年的小学期因为准备时间较短,没有完全实现该项工作最初的设想,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教学计划要经历几轮磨合才会逐渐趋于成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和实际的工作能力也需要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小学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三个层次的内容:大师系列课、学科前沿课和科普讲座;企业工程师讲坛;基础课的提高、扩展、进阶课程。教学计划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学校运转的核心。小学期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学院、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系统规划、逐项落实。各学院要聘请一批国际、国内大师来校讲学,将讲座内容纳入培养计划;开设工程师讲坛;安排好大实验、课程实习、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力度开设系列学科前沿讲座、搭建创新平台。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本科教学巡视组要逐学院了解小学期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教务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