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12月18日至19日举行的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荣获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颁发的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出进步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须卫荣获2007年至2009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先进个人。
在各级领导及兄弟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下,近几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是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机构,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5人(4名博士,1名硕士,其中2人为副教授),兼职教师5人(5名硕士,2名副教授)。我校已逐步建立起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心理咨询、心理普查、心理干预为辅的心理服务体系,全员参与、相互配合,构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学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指导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有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班级有心理委员,宿舍有心理联络员,建立起完善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中心以第一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建设了适合我校学生成长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现已为全校同学开设了近20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转变”,即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教育、从补救型为主转变为发展型为主。中心以科研带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打开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宣传作用,根据学生成长需要举办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活动,充分利用5•25心理健康节和12•5(北京化工大学心理保健日)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一、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校以第一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坚持“四个结合”,即与学生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德育课程相结合,与素质培养相结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做到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全员参与、融合资源,构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
(一)第一课堂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以第一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建设适合我校学生成长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现已为全校同学开设18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通识选修课、实践选修课、高端选修课三类,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学入门、社会心理学、影视人物心理分析、女性心理及其人才培养、恋爱心理与自我成长、人际沟通技能心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学生骨干助人技能培训等,每年选修课程学生人数达3000人,是受学生喜爱的课程群。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心理游戏、团体辅导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训练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提高心理自助能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等,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校德育课程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师中有3人为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德育课程在教育目标上,突出人格健康,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学时;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健康心理素质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在教育方法上,将心理学的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外学时开展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
(二)素质培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工科院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成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隶属单位),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社科、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各类选修课。在素质培养中,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中心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工作,尽其所能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发展空间和奠定物质基础。
(三)学生工作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完善了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立起多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宿舍有心理联络员,班级有心理委员,学院有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学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指定学院工作。每年组织2次全校性的心理危机排查工作,班级心理委员有每周汇报制度。每年对学生工作人员、学生骨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达20场。
学院、班级层面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辅导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通过谈心、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人际交往、大学生活适应、恋爱等问题,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2007年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来,各班心理委员积极工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包括班团活动、组建班级心理委员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组成)、心理工作室(雪绒花心理室)、心理信箱(心理话储存罐)、网络QQ群、心理刊物(生工0601班心理小刊)等。他们的工作,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他们的工作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体验到学习生活中的无限快乐。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并在自助的同时去助人,帮助班级其他同学;帮助学校及时、及早地发现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隐患数十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迅速向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或相关部门进行危机反馈和报告,尽快采取措施进行监控与干预,帮助同学有效预防和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
(四)学生骨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宣传作用。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由专职教师任心理协会、职业生涯发展协会指导教师。北京化工大学心理协会创立于2001年10月,是服务于校园、服务于社会的公益型社团。7年来通过协会自身努力和方方面面的支持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顶级社团之一,拥有协会网站,是校内唯一发行月刊《北化心语》的学生社团,连续获得北京化工大学顶级荣誉五星级社团称号,2008年获得北京市优秀社团称号,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口碑。协会组织心理测试、心理学讲座、编辑社刊、演出心理剧、开发心理普查软件及制作心理教育网站等,同时充分利用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5月25日)和我校心理保健日(12月5日)组织以“热爱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为主题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对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做好心理健康普查 拓宽心理辅导渠道
我校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同时,注意做好心理普查和心理辅导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在工作中,我们注意针对性、及时性、多样性、协同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01年始,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引进了电子版的心理普查软件,开发了大学新生心理测试网络版软件。根据普查结果发现问题,每年约见近300名学生面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开展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辅导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我们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向全方位、多渠道方向发展。咨询重点从过去的以问题咨询为主过渡到以发展咨询为主,生活咨询、障碍咨询兼顾。咨询方法从以个别咨询为主,逐步过渡到个别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现场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方式并举。2008年,建立了箱庭治疗室,尝试使用绘画、舞蹈等多形式,拓宽心理咨询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困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2009年为全校提供2445小时心理健康服务,人次达2532人。
三、以科研促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确立了以科研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科研课题,深入研究。近年来,我中心完成近10余项各类各级科研成果,获得各类奖项近20余项,其中包括北京市教工委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巾帼建功立业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带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质量的提高,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活水。
四、以学生发展为本,刻苦奉献,倾情守护学生的心灵成长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具有踏实努力、不计得失,善于合作,富于创新等优良传统。以学生发展为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工作时间安排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占用了全体人员大量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时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全体教师就这样在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奉献着,面对学生,他们感到欣慰;对家人,他们满怀歉疚;对困难,他们选择了微笑;对未来,他们义无反顾。一路走来,他们倾注了全部的学识、智慧和真诚,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成长,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丰硕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
北京化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网:http://www.szjd.buct.edu.cn/xinli/index.asp
东校区心理咨询室电话:64413344;(星期一至星期日 8:30至11:30; 14:00至17:00;18:00至21:00均有同学值班)
北校区心理咨询室电话:80104049;
Email: psycho@mail.buct.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