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程,探索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我校工科专业教育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创新工程人才,把我校的工程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校拟从2009年起把工程教育改革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为此, 11月27日,杨祖荣、周亨近、张美麟等在工程人才培养上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应邀和各相关学院教学院长、教务处人员共同探讨工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我校的工程教育改革主要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具有化工特色的北京市重点学科,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北京市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优质的科技、教学及企业资源平台,在我校部分工学专业每年选拔120名左右优秀学生成立“工程实验班”。工程实验班将体现我校的“大化工”特色,依托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生物工程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尝试新的培养模式。
工程实验班将采取课程学习、科研体验、企业实践,再从更高层次的课程学习开始,并将三者有机融合,最后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毛坯”的产学研联合的“三螺旋”培养模式。在强化数、理、化、人文素质基础的同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着重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优秀学生、优秀师资、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和本科研究生一体化培养。目前各相关学院正在积极准备“工程实验班”培养计划,制定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与会的教学院长详细介绍了本院筹备“工程实验班”所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提出了建设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与会专家围绕“工程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践环节、硬件设施等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会议一致认为:加强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必须结合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借鉴吸收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研究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教务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