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9月25日宣布,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我国冻土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认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吕杰老师自2008年11月承担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微生物学研究,他多次奔赴祁连山钻探现场,那里海拔4062米、常年积雪、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60%,他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工作在野外,吃住在帐篷。吕杰老师的学生韩路(男,2005级本科生,2009级研究生),李建华(男,2005级本科生,现为石河子大学与我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自本科生论文期间参与实验研究工作,从5月开始进入祁连山,韩路同学曾连续51天在工作区。武淑娇(女)是今年考入我校的研究生,当她听说吕老师的这一项目时,毅然选择此课题,并坚决要求到祁连山参加实验工作。他们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这一地区的地质微生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这些微生物如何在天然气水合物的产生、转化中起重要作用,以及研究开发可燃冰的勘探技术。因此,师生们需要在钻井边采集地质标本,回到实验室再进行微生物分析研究。我们的同学们在工作现场配合钻探工作,主要负责做岩心编录,对每块岩心的成分、岩石构造、结构、裂隙发育程度、岩心填充物等进行详细记录。师生们克服高寒缺氧给身体和生活带来的各种不适,在艰苦的环境中认真工作,受到称赞。
关于我国在中低纬度冻土区找到天然气水合物的重大发现,见诸于近期主要媒体。9月25日,央视的整点新闻滚动播出,画面中可见武淑娇同学那带着“高原红”的青春洋溢的笑脸。当晚的新闻联播报道了这一新闻事件。在国土资源部的网站上更有详细的报道,其中,我校武淑娇同学被誉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中的三朵金花之一”,是“高原上最年轻的学生、年纪最小的女孩子”,是“不畏艰苦,在‘可燃冰’钻探现场贡献青春的‘80’后”。
天然气水合物是 “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它的发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其中也包含了北化人的精神与奉献。(生命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