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制定“质量工程”五年行动纲要
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体现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利益来看,都要求高等学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应把质量视为生命,把创新作为灵魂。为此,我校提出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五年行动纲要。
在行动纲要中,提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的工作思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加强学科建设为龙头,建设既能体现我校学科优势、又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以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为突破口,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打造一支具有创造性的师资队伍;以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重点,构建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
在主要目标上,我校提出本科教学工作达到优秀水平,初步构建成研究型的本科教学体系,成为提供化工和材料类“首选课程”、培育“首选毕业生”的“首选大学”。在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和教学改革成果,以及应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等主要指标上位居全国高等学校前5%。
在行动纲要中,提出了五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调整,凸现特色,依托学科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依据我校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通过学科的整合与交叉,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体现我校学科专业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在进一步建设好10个示范专业的基础上,通过科研积累,开设新的课程,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加速形成我校独具优势的专业,如安全评估技术、制造信息学、生物功能材料、环境与安全工程、纳米科学和技术等。
(二)调整结构,更新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实施探究型的教学。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多综合、重能力、倡创新、兴人文、健身心”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促进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进一步向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方向转变,建立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通识教育体系。依据学科体系及核心知识单元,提供学生学习“研究方法”、“学科(或跨学科)的框架体系”以及“本领域核心内容”的课程,构建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型和综合型课程应占课程总数的10%,让学生尽早从事类似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学习与发现的方法。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构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三)教学科研互动,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在岗培训以及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注重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与提高,五年内主讲教师轮训一次。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把更多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要占实验课程的80%以上。精品课程一般由研究型教授主讲,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授课质量C以下的教师限期整改或调离教学岗位。
(四)完善学分制,实行“学生四自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条件,在选专业、选课程、选进程和选教师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为配合学分制的实施,实行平均学分绩点制,量化学生的学习质量;实行相对成绩评分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强化学习过程的考核;实行全天排课制,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实现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全过程的整体化改革,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供应链,不断探索并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按专业大类重新设计大一新生的教学,使其成为一个十分完整的、跨学科的和基于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使新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和大学学习中特有的智力发展机会。实行主辅修专业制,将主修专业毕业最低课程学分压缩到130~140学分,使学生有精力辅修第二专业(修读30学分),或攻读双学位(修读40学分),或本硕连读(可选修12学分硕士生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互认制,允许学生选修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课程,充分体验不同大学的教育经历。
为将行动纲要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促进观念更新,深化教学改革,突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开展转变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召开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研讨会,引导广大教师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争取优质生源,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开设网络远程教育,允许高中生选修我校部分本科生课程。通过知名教授深入省级重点中学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培植优质生源基地校。加强与著名企业的联谊活动,建立校企之间新型的人才供应链关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响应机制,及时应对人才培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将继续增加对本科教育的经费投入,执行教学经费预留和单独划块制度。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低于30%,用于教学专项建设的费用不低于5 000万元,建立本科生科研基金,每年20万元用于资助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实行本科专业“末位淘汰制”。对于生源质量差、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科研水平不高,又不是学校学科整体架构十分必需的专业,采取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停止招生。依据生源质量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等指标,划拨各专业教学专项建设经费,把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逐渐集中到优势专业和重点发展的专业。
(四)严格教学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质量保障规范和评估指南,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每两年对各学院进行一次教学整体水平评估,促进质量评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质量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