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国家基金委发布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学校再次取得好成绩,集中申报期申请项目数459项,共获115项项目资助,较2022年同期增加5项,增长率4.5%;集中申报期项目资助率25%,2022年同期资助率23%,资助比例提升2%,远超国均资助率(16.08%)。2023年国家基金委进一步严格限项,国均资助率微降,学校集中申报期项目申请数量下降,立项数持续突破,项目申报组织工作取得实效,申请质量显著提升;其中青年基金40项,创近五年立项数新高,同比增长11%,面上项目66项,申请质量保持高位发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3项。截至目前,学校2023年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7项。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过程服务,加快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校内组织动员机制,后续将继续做好基础研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培育和非集中申报期项目组织工作,不断推进学校科研组织管理水平升级,为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提供支撑,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贡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惠玉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总引用11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6项。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常务委员,曾获北京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并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孙新晓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代谢工程及合成生物学研究。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参编中文教材1部、英文专著1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etabolic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授权5项,授权美国专利1 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软物质高精尖中心史少伟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物质表面与界面。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及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入选2019年北京化工大学“青年英才百人计划”和2022年Aggregate新锐科学家。
化学学院许苏英副教授,主要从事生化传感,荧光探针设计及疾病早期诊断和活体成像分析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4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入选北京化工大学青年英才百人计划。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Adv. Funct. Mater., Anal. Chem., Small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编中文专著1部。担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
化学学院梁瑞政教授,近年来围绕水滑石(LDHs)构建了系列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光学治疗体系及骨组织修复体系。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dv. Mater.、Chem. Soc. Rev.、ACS Nano、Adv. Funct. Mater.、Adv. Sci.、Sci. Bull.等刊物发表SCI论文58篇。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TOP 1%论文,2篇入选热点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件,获得授权14件。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化工大学青年英才百人计划(首批)等荣誉。
化学工程学院范红玮副教授,主要从事膜分离方向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篇,总他引次数2500余次,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入选德国洪堡学者、DAAD fellow,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膜学会杰出青年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