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故事

BUCT storys
【北化人物】行于此,屹于此——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杨屹教授的为师之道
2016-12-01 供稿单位:新闻网 阅读次数:256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富有北化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新闻网开设“北化纪实”、“北化学子”、“北化人物”、“北化之子”栏目。本期“北化人物”推出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选者、我校理学院教师杨屹教授的为师之道。

(校记者团 曾思源)25年前,杨屹教授毕业后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双手空空却满腔热情。25年来,她过惯了披星戴月的生活,也感受过寒风凌冽的隆冬。25年来,她见证了高速路旁的崇山峻岭变成坦途,草地麦田变成高楼商厦;也见证着一拨拨学生踌躇满志地来,又踌躇满志地离开,怀揣梦想奔赴各地。对于杨教授来说,从东校区到北校区几十公里的路程,是一辈子也走不完的。

行路间

“在路上”不仅仅是一个流行语,有时候更有些许哲学的深邃味道。很多人都喜欢说自己“在路上”,但很少人知道自己在哪条路上,更不知道自己在这条路上走了多远、能走多远。杨屹也一直在路上,但她却非常清楚走的是什么路:用她的话来讲,这条路不仅是追寻科研文章、追寻教学成果之路,更是关于为师之道的修行之路。


杨屹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

“我在教师这个职业上一干就是25年,我觉得我跑赢了时间。”25年间,杨屹亲历了教师职业地位的变迁,也见证了北京化工大学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都是岁月留在她身上的痕迹。对她而言,岁月给予她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当她的学生们欢聚一堂时,大家都穿着黑色的文化衫,上面印着各个学生的名字拼成的“25”。这是对一个老师最高的评价,更是对一个老师最真挚的祝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何为师道更值得思索。在杨屹眼里,“师生关系也是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尊重是我对待学生的原则。”即使是学生的邮件,她基本上都是一一回复,“虽然有时候会忙忘了,即使过了三五天,学生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还是要回复学生,这是对他们求知的肯定,更是对他们的尊重。”

多歧路

杨屹常说,在她的字典里没有“遗憾”和“后悔”,因为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假设另一种生活状态。“既然我在教学岗位上,我就应该把教学做到极致。这是一门艺术,里面让人琢磨的地方还有很多。”

作为老师,杨屹不想辜负学生们求知的眼神,更想在科研层面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如何在科研和教学之间找到平衡,有时候她也会很苦恼。有段时间,她会害怕“低人一等”,因为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取科研项目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舞台。这种怀疑伴随了她很久。但是她始终明白自己的原则,以及自己为何要当老师。

“做老师就是要教书育人,教课本来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没什么好丢人的。”但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想要兼顾好教学和科研,代价只能是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

杨屹早就习惯了每天五个小时的睡眠,为了不耽误教学任务,她尽量把会议安排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现在她也发现,教学和科研也可以互相促进:科研有了成果,才能在课堂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温习的知识,也为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已攀

杨屹希望自己学生的生活压力能够小一点,但是绝不能因此突破底线。“弄虚作假能获得一时名利,但是违背了做人原则,长此以往必定也良心不安。”25年来,她收获的不仅仅是尊重和名誉,更多的是处人待事上的修为。“靠谱”一直是别人对她的评价,也是她对身边人的要求。从建设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到开设首批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再到如今的国家精品课程,她始终当做一次科学探索来做。学生缺什么,国家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她就和团队着手攻关哪个方向的难题。

正是这种信念,让她多次受到认可和褒奖: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第三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四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五次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于今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这些荣誉,是对一位专注于教学的教师的极大慰藉和肯定。

25年过去了,杨屹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信心,同时更多了一份成熟和睿智。人已到中年,功名利禄反而看得很淡,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变成了对岗位默默数十年的坚守。至少这几十年,很少有人能问心无愧只做一件事。

但是杨屹,做到了!


供稿单位:宣传部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