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故事

BUCT storys
【北化之子】愿得此身长报国——我校首届毕业生姚世信的初心和使命
2019-10-31 供稿单位:新闻网 阅读次数:403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新闻网开设“北化纪实”、“北化学子”、“北化人物”、“北化之子”栏目。本期“北化之子”推出我校首届毕业生姚世信的故事。

(校记者团 刘笑宇 张改改)10月1日的阅兵场上,装备方队最后一个出场的是东风-41核导弹方队,作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它的现身让不少军事迷们眼前一亮。从弹道导弹到巡航导弹,从常规导弹到核导弹,它们是支撑强国梦、强军梦的坚强实力,是维护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强盾牌。而这份军事力量发展的背后,也有北化人的身影。

如果把目光转回到2018年9月15日的北三环东路15号,你在校园里会碰到一位眉发皆白,穿着干净浅色衬衫的老人。

他就是姚世信。

他是我校第一批绝密专业的学生,为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做出了北化人的贡献。半个多世纪后,谈起在母校的学习、谈起为国家的奉献,他依然如青年时一般,神采奕奕,满怀热忱。

选择化工 初心不改

姚世信就读的高中是一所重点中学,从招生简章上看到了5月份刚刚成立的北京化工学院(即北京化工大学)之后,这所学校就成为了他的第一志愿。“我后面的志愿是清华北大。”说到这儿,姚世信的笑里有点孩子似的小得意,因为对化工感兴趣,当年的他一门心思想考上北化,“如果化工大学不要我,我明年还考这儿。”

1958年秋,带着对化工有机的满腔热情,姚世信走进了北京化工学院这所成立不足三月学校的大门。那时的他还不曾料到,跨出这一步,会对他60年后的人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学校只有三个系,我就是冲着有机系报的,别的我都没报,也不调,一心想要学有机。”

回忆起在北京化工学院(即北京化工大学)上学的五年时光,姚世信说,母校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我是咱们北京化工大学培养起来的,有机化学的老师讲课非常好,老师们教了我很多……”

毕业五十五年,母校相较读书时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看到学校建起的逸夫图书馆、高层宿舍楼、高精尖实验室后,姚世信言语中难掩兴奋:“我非常高兴看到咱们学校有现在的发展,所以三天的(校友返校)活动,我都参加了!”

读书时起姚世信就不是一个身体特别强健的人,他曾赴上海经历了一段“特别清苦"的实习岁月。一个多月的实习结束回到北京后,体格检查结果告诉他肺部发生感染。他不断地感冒发烧咳嗽,为了不留级,只能咬紧牙关坚持着。“当时工作起来不要命,年轻时候什么也不懂,也什么也不怕。”

仗着年轻人特有的**和热忱,二十出头的姚世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一项会会严重影响他健康的工作当中,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他再回忆起来时,仍然对此充满自豪,甘之如饴。“我现在身体很棒,不管怎么样都坚持下来了。工作以后,不管是哪些方面,我都参与了,国家军事力量的进步,也有我一份力!”

报国无悔 使命担当

他今年快要80岁了,花白的头发掉得厉害,随身的布包里带着当天必须服用的药物。谈起自己的病情,姚世信的表情没有太多波动,仿佛给我们讲的是别人的故事。

“我参与过空爆,现在还有二级工伤——国家工伤如果是一级就残废了——我的病就是因为这个。爆炸就在天空,就在脑袋顶上,你说害怕不害怕。”怕,怎么不怕?哪怕从视频上看过模拟爆炸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又何况是身处爆炸现场的人呢?

空爆结束后需要实验人员马上进入现场,“那时候不在乎,几次空爆我都去了。第一次空爆的时候有十几根柱子,每根柱子都是那么粗的钢管。” 姚世信边说边用手比划,“一百多米的架子,百分之七十多全气化了,那么粗的钢管全找不到了。”

一次次的亲身参与,姚世信也亲眼见证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后来威力更大了,现在咱们国家强盛了,不怕落后了,我很高兴!”姚世信不住地重复着最后一句,可见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值得引以为傲的事情。

从绝密专业到绝密工业,参加工作后的姚世信经常要冒着巨大的危险深入到实验的第一线,参与空爆试验为他带来了伤病和癌症,让他不得不在以后的生命里依靠药物同病情作斗争。“整天吃药。”如果他没有亲口说出这些,大概任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蛮有精神头的老学长正经受着病痛的折磨,“现在我的病基本上控制住了,没有变的更严重——如果继续恶化的话,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很幸运,我感到很幸福,我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作为建校第一批学生,姚世信和他的同学们对母校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六十年的时光流逝,让青葱少年变成了需要人搀扶陪同的花甲老人,让曾经只有一栋南大楼的化工学院变成了如今有着三个校区的北京化工大学。

看到校园里的同学们,姚世信忍不住感慨:“我们很多同学都去世了,我虽然得了这两次病,但是得到了很好的治疗,现在走路还挺有劲儿。我在这里学习过、为国家付出过,真的感到挺幸福的,感谢国家!感谢学校!”

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与感激,姚世信还特意带来了一首诗:“化大建校六十载,人才培养千千万。今朝共度化业界,名扬天下代代传。”他把这首诗写在红纸上,封上薄膜保护,郑重献给学校,一如他当年提起钢笔在报考志愿上郑重地写下“北京化工学院”。红纸黑字,写着他的初心不改,写着他的使命担当。

再回到校园,姚世信口里不住念叨着的,依然是北化学子的学风和对祖国的贡献。他认真叮嘱到:“希望咱们学校越来越发展壮大,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咱们年轻一代要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工作以后为国家多做贡献。”

把青春献给科研,把学识献给祖国,把感激留给母校。这,就是北化人的风骨,是北化第一批学子迎难而上立志报国的责任与担当,是北化人始终不改的初心和使命!

是“姚世信”们,是你,也是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