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故事

BUCT storys
【北化纪实】为爱前行 温暖永恒——记理学院“爱心接力队”25年志愿服务之路
2018-03-08 供稿单位:理学院 党委宣传部 阅读次数:158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新闻网开设“北化纪实”、“北化学子”、“北化人物”、“北化之子”栏目。本期“北化纪实”推出理学院“爱心接力队”坚持爱心服务25年的事迹。

 初春,迎春花刚刚吐露芳华,风吹得越来越和煦,太阳也一天比一天温暖。周末的清晨,8名“爱心接力队”的队员早早地在学校南门**,准备前往位于朝阳区双桥东路的玉华残障人士康养服务中心。经过一周的筹备,他们这次给玉华的“老朋友”带去的是一场消防安全讲座和防火演练。这样的志愿活动“爱心接力队”平均每周都要开展一次,这场爱的接力,理院学子已经坚持了25年。

因爱而生  为爱而行

1993年,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与北京市朝阳区玉华残障人士康养服务中心共同建立起定向志愿服务组织——“爱心接力队”。成立之初,每周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前往玉华康养中心,为残障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5年间,“爱心接力队”和“玉华”的友谊逐渐加深的同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在玉华残障人士康养服务中心、北京市新运残障儿童养育院、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东城区新开路东总布小学、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西总布社区等单位中建立固定的志愿服务基地。

25年不间断的志愿服务中,共有5000余名同学积极参与到基地的活动中,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0小时。这使“爱心接力队”成长为北京化工大学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服务团队之一,已逐渐从一项单纯的志愿服务活动成长为一个标志性品牌。

发挥优势  助残筑梦

小悦悦(化名)是玉华康养中心的一名帮助对象,虽已将近20岁,但智力却停留在8岁,缺乏沟通能力,且存在癫痫既往史,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病情乐观时,小悦悦和常人无异,她会在屋子里到处走动,想要做些什么,却又不知该做什么。“爱心接力队”的队员将这一情况看在眼里,决定为小悦悦做些什么。他们结合自身所学的化学专业知识,帮助“玉华”成立了职业康复站——玉华皂工坊,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现场取样和实验室检测,改进了手工香皂的制作工艺。当志愿者们带着模具和香料来到“玉华”教小悦悦和其他孩子制作手工皂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表达着自己惊喜的心情。经过和“玉华”协商,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起把手工皂做成爱心、苹果等形状,在一些特殊节日进行义卖,为“玉华”筹集善款。

自从小悦悦加入皂工坊,很快就成了生产主力,她沉浸在做手工皂的乐趣中,发病频率逐渐降低,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当小悦悦的父母得知自己孩子在玉华皂工坊可以从事简单的工作后,激动地说:“感谢老师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孩子放在这里照顾,我们太放心了!”

“玉华”有很多类似小悦悦这样的残障人士,“爱心接力队”成员总是积极了解不同类型残障人士的心理特点及生活需求,合理制定适合每类残障人士的帮扶计划。心灵手巧的女同学学习了简单的手工制作和烹饪方法,带领残障孩子编手串、做披萨、包饺子,并组织爱心义卖,出售他们的手工作品。对于心智健全但存在视力障碍的盲校学生,志愿者们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研,编撰了校本课程《五瓣太阳花》,经过多轮试讲和修改,形成了电子版讲义。他们还选择了一部分经典名著和科普书籍,进行朗读并录音,建立了“声音图书馆”,为盲人孩子的阅读扫清障碍。

幼有所长 共托朝阳

东总布小学三年级的小强(化名)英语成绩不好,课文不会读,单词记不住。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好意思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父母也不懂英语,校内外没人可以辅导他。“爱心接力队”学业辅导小分队来到东总布小学后,根据任课老师提供的学生情况,针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展开一对一的学业辅导。负责给小强辅导的志愿者先是主动询问小强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喜欢看什么课外书等,通过轻松有趣的话题打开了小强的心扉,和他交朋友,再逐渐将话题引到英语学习上,鼓励小强勇敢地开口读单词、读长句。志愿者领读,小强跟读,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慢慢地能流利地读出课文来。这给了小强巨大的信心,在志愿者第二次到来时,小强已经不再胆怯,先主动向大学生哥哥汇报了自己的月考成绩,并要求大哥哥继续带他读新学的英语课文。多次辅导之后,小强的班主任告诉志愿者,小强在英语学习上有了劲头,不仅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有所进步,人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了。

东总布小学80%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基础薄弱。“爱心接力队”成员通过走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紧紧围绕社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在东总布小学建立“未来学堂”,坚持每周进行一对一模式的课程辅导。

“这里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弱,有的知识点需要反复讲三四遍他们才能理解,但是他们都很听话,我们每次辅导完会根据讲解的内容给他们留一些小练习题,他们都完成地很好。看到他们听懂了我们讲的题,使劲儿地点头时,我们心里真的很高兴!”在志愿者的齐心努力下,参加辅导学生成绩普遍提高5至10分。除了日常辅导功课之外,“爱心接力队”还在科普日将“风暴瓶”、“大象牙膏”、“变色书签”等趣味实验带劲了东总布小学的校园,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让他们感受科学的魅力。

老有所依  守望夕阳

今年73岁的宛奶奶(化名)在西总布胡同独居多年,身体硬朗,子女在外地工作,平常和隔壁71岁的老邻居互帮互助,相互照应。“爱心接力队”社区服务小分队在帮宛奶奶打扫卫生时,发现地板瓷砖光泽暗淡,不易清理。有生活经验的志愿者说,其实这种地板用洗涤剂或者生活中常用的小苏打就能清理干净,但宛奶奶和社区中的其他老人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比较缺乏,并不知道常见生活用品都有什么化学性质和特殊用途。“爱心接力队”结合专业知识,收集了大量资料,给社区老人开设“化学与生活”系列课堂,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告诉他们水壶中的水垢成分为碳酸钙,其实用食醋就能轻松地除去,以及洗衣粉、洗发水等日化产品可以有效处理油渍和其他污渍等。再次到宛奶奶家中,老人十分激动地对志愿者们说:“以前我处理水垢都是直接用刀子或者钢丝球刮,刮几次后水壶就不怎么保温了,听了你们大学生的课之后,我试着用醋兑热水洗了一下,水垢就慢慢掉了!既省时又方便!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西总布社区基础设施老旧,一半以上居民都是独居老人。“爱心接力队”考虑到老人们常年与家人分离的孤寂感,开设老年人“互动讲堂”,手把手教爷爷奶奶如何发微信消息,如何通过微信和好友视频,打开了社区老人和家人儿女的联系渠道,拓宽了社区老人的人际交往范围;除了开设“化学与生活”系列课堂外,还帮西总布社区居委会做起了微信公众号,在线上创建“生活中的化学”微信版块,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居民的化学知识。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他们协助居委会开展“社区好声音”、“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走访社区里的老艺人,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宣传,让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支部共建  爱心升华

为了加大帮扶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并引起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对弱势群体的关注,2012年理学院成立“爱心接力队”党支部,并开始与北京市志愿服务中心助残党支部开展共建,架设学生成长成才的红色引擎。

有了党支部的支撑,依托北京市红色“1+1”共建活动,“爱心接力队”吸引了大批学生党员参与,受助人数和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两支部共同努力下,玉华残障人士康养服务中心被北京市民政局认定为4A级社会组织,共建单位受益;共建过程成为党员培养新载体,“爱心接力队”被玉华康养中心评为“最佳支持单位”,支部党员获得玉华康养中心“优秀志愿者”称号,75%的党员荣获“化大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共建学生受益;除此之外,共建单位于2014年成为北京市小微志愿项目、入选首届中国青年志愿项目、入选青基会支持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示范项目”。同时,在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中,“爱心接力队”党支部获得一等奖,共建活动结出硕果。

25年的爱心接力中,“爱心接力队”的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爱心”从未改变,“温暖”一直相伴。25年来,历届队员将助人的初心代代相传,让爱的奉献未曾停息,一代代队员在爱心接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志愿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树立了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助人的火炬,仍在传递;爱心的接力,温暖前行!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