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故事

BUCT storys
【重逢-光阴里的老故事】我校82级校友毕业30年、96届校友毕业20年返校回忆撷趣
2016-07-12 供稿单位:新闻网 阅读次数:80

【编者按】7月2日,学校迎来了82级本科生毕业30年返校活动;7月9日,又迎来了96届本科生毕业20年返校活动。返校活动期间,新闻网记者对部分返校校友进行了随机采访,请他们讲述30年前或20年前,与北京化工大学的老故事。离开母校,无论是三十载还是二十载,青春已不再;再回母校,此时此刻依旧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三十年前和二十年前,有关TA们、还有TA们和北京化工大学的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终究会随风而逝。而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不会让人忘记。不老的青春记忆,永远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四年,留给每个人最多的除了知识,还有情谊、思念、眷恋……

超过一米八的身高,戴着电镀墨镜,下巴刮得铁青,一丝胡茬都没有。你很难看出眼前的校友已经年过五十,岁月没有过多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唯一的痕迹就是八十年代浓浓的港式潮流,从丁为民梳得光亮的背头能看出那个年代的印迹。这些年,丁为民换过很多工作,他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但是,他把他的大学时光永远封存在了一本留念册里,不让时间将它们带走。“三十年了,不知道还有多少同学留着这本册子”,那是一本深蓝色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临别时的依依不舍,直到现在,丁为民翻开,还会伫立好一会,呆呆地发笑。每次翻开,都要以一首诗结束,那是当年学生会送给每个毕业学子的诗,他忘不了每一个字,也忘不了每一个人,他还是不愿意把整首诗念完,戴上墨镜,把留念册轻轻合上……

洪光日话不多,但是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微笑。这位朝鲜族校友当年的普通话水平可不像现在这么标准。因为这个原因,在他身上流传着一个让同学们笑了三十年的笑话。“那时候没来过北京,学校安排了专车,但唯独忘了我,我就自己走了一天。当时一进学校,就有一个辅导员叫我提意见(其实说的是去体检),我想啊,虽然很不开心,但是也不能表现出来啊,我就大声喊:没意见!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第二天,老师找我谈话:洪光日,昨天叫你去体检,你咋跑了?”周围的校友依然笑得喘不过气来。当年也是这样笑,现在也是这样笑,只不过要扶着身边的树。他们当年脚下的树苗,现在已经枝繁叶茂,足够把条幅挂在树冠上:回到青春的地方。他们看了看,挺直了身板,要像年轻人一样笑。

付晋寿从毕业分配开始,在设计院一干就是三十年。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学校的时候,既拘束又调皮。“那时候我们和一班住一间大宿舍,一个宿舍十四个人,知识忘了不少,宿舍生活怎么也忘不掉。”付晋寿取下了眼镜,用衣角轻轻拭了一下,指着爬满爬山虎的宿舍楼,“这么多年了,我们都老了,它还是那么新。”在设施物资都很匮乏的当年,付晋寿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我们在宿舍做了一个乒乓球台,每天下课后就是我们的体育活动时光,当然,我们也曾经把辅导员的灯罩打碎了,用来养鱼。”到现在,付晋寿的脸上还洋溢着骄傲。“不过,一阵大风把它们都吹到楼下去了。这么多年了,我再也没养过鱼。”付晋寿摆摆手,他从来没想过时间能停下来等等他,就像他的鱼一样,过去就过去了,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先生是个热爱自然与生活的人,对母校的记忆更多的是校园四季的美景。5月份开满紫藤花的长廊是王先生充满回忆的地方。“每天早起在紫藤长廊晨读是我大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80年代初正是学习英语的兴起期,或许是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感,夹杂着走向世界的使命感,使晨读变成了一种很纯粹又很神圣的事情。“11月份的银杏大道好似层林尽染,金碧辉煌,我们会捡起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这银杏大道是所有北化人共同的回忆,只不过那时候的年轻人似乎多了一份文艺与情怀。“每天爬六楼到主教上课、到球场踢球,这些锻炼都为日后几十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王先生的讲述中充满了柔情,同时包含着对过往良好生活习惯的肯定与感谢。大学就是这样,不要求我们能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成就,能够有一件始终坚持的事情,让未来的自己提起来能够感恩当初,足矣。

“理想更理性,而梦想不一定能实现。”高分子材料8203班许锁财校友精辟地道出了现在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迷茫状态。“我们那个时候是纯学四年,每周上六天课,至少四个下午都在做实验,人手一台仪器,跟着老师一起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带动的产值一年最多达六千万。那个时代国家落后,需要我们去研究,研究成果被用来填补空白。”相比来说,现在的大学状态基本是前两年无忧无虑,后两年找工作时很彷徨,迷茫期甚至延续到毕业后两三年,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轨道。对此,许先生的见解可谓独到:“现在学到的知识永远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事,但探索的却是未知数。社会上不缺知识,你学到的知识可能工作中并不需要。而逻辑思维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遇到一个从来没见过的问题,能够迅速地找到关键所在,具备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难能可贵。” 虽然教育环境不一样,但我们对理想或者梦想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

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在人生最美丽的花季里,你可能会在这里认识诲人不倦的老师,更有可能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幸运的话也有可能邂逅生命中的另一个她,蔡先生故作神秘的说北化是他人生中最幸运的地方,原来在这里,他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人,蔡先生说:“当时食堂的排骨特别好吃,而且那个时候也不怎么排队,大家就挤着去买,结果有一个女生把排骨汤洒了我一身,当时正好秋天,外面的衬衫就脏了,那个女生也挺不好意思,就说帮我洗,就这样我就认识了她,结果没想到后来成了一家人,她其实是我学妹,所以说北化对我而言真的是意义非凡。”缘分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上天注定会做出最好的安排,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最好的人,而北化对于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就是人生中最正确的地点。

就读于管理工程系8210班的柳阳君,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参加了学校团委组织的“首都大学生暑假自行车考察团”活动。活动分为南北两条线路。柳阳君所报名的北路是从北京出发,途径北戴河、山海关、鞍山,抵达大连;再乘海轮到天津,最终骑回北京,全程历时24天,骑行距离超过1200公里。临行前队员们开了“西瓜大会”,每个人的心情除了兴奋还是兴奋。然而现实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起,每一天都有新的困难等待着柳阳君和同学们去克服。最惊险的要属活动开始的第8天,雨后泥泞的道路让骑行变得异常艰难,蔡京蓉同学被突如其来的汽车撞倒,送到医院头上缝了8针。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走出象牙塔,切身融入社会,去体验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感受改革开放对地方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虽然有苦有甜、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是大家在坎坷中得到了磨练,在挫折中学会了坚强,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而这也成就了一段令他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大学四年的生活留给我的记忆太多了,所以我赶快吃完饭,和班里的同学在学校转一转,回忆回忆当年的影子。”经管系8210班隆振前微笑着告诉我。“这四年对一辈子影响是很大的,82年进校的时候,学校很破旧,现在学校变化很大,建设的非常好。我们那时候班里的集体活动还挺多,有一次去昌平植树,那时候就是为了好玩嘛,天天在学校学习,很紧张,好不容易出去一次活动,想把形式做的新颖一点,想弄一个篝火晚会嘛,这边植树,那边就把大树砍了,结果被校领导抓住,还做了检讨。这也是年轻时候的一些记忆!想想这几年,学校发展真的特别快,我们也是最幸福的一代,这次回来,见到学校的变化,心里真的是非常感恩。我们是经管第一届本科生,连教材都没有,我记得那时候有一科会计学,但那时是计划经济,和西方不一样,我们老师就全部靠自己的知识来准备讲义,给我们传授最先进的理念,非常辛苦。还有我们的辅导员,那时候学校有粗粮和细粮的票,他知道我是南方人,吃不惯粗粮,那个时候细粮也很少啊,他相当于从自己嘴里省下来的,把细粮票给了我,对我非常照顾,心里面真的是非常感激。”

对于理学院96届的吴女士来说,今天一定是个特殊的日子。为什么说特殊呢?因为她是带着另外一个小生命来的——她怀孕了。天气炎热,看她流汗,我们赶紧送上纸巾。在聊起社团之后,大家的话也随之多了起来。“当时的社团办的红红火火,我参加的是文学社,因为我喜欢写诗,别看现在大家说的‘文艺青年’好像带了一层不好的意味,但在当时,会写诗、写文章的文艺青年可是非常受欢迎的呢。”吴女士说,在旁边的几位校友也表示应和。同时,他们也对文化快餐时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现在是文化快餐时代,大家更喜欢利用碎片时间来看碎片文章,但是很多传统是不能丢的,像写诗,写文章,这些看起来像文青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情怀的表达,是文化的沉淀和交流,我们不应该摒弃良好的传统。”赵刚先生如是说。在大学里面社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最大的意义就是使具有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大家找到知己,有着相同的爱好,相似的理想,有更深层的交流。文化快餐时代的文艺青年的理想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呢?我们调侃文艺青年,调侃情怀,是否是因为我们丧失了歌颂情怀的能力呢?

材料学院有机楼前,约30位年近半百的人在相机面前喊着“茄子”、露出了真挚的笑容,这是高分子材料8204班在毕业30年返校活动中的留影现场。据校友回忆,该班曾连续三年荣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的称号,全班同学亲如家人,30年后依旧如此。由于班级凝聚力强,经常获奖,所以同学们对颁发奖状的地下礼堂印象颇深,曾经的礼堂电影、蒋大为首发演唱、元旦晚会等回忆历历在目。对于82级校友来说还有个特殊的回忆,就是在他们大三的时候参加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方阵。张进萍校友回忆道:“那时候为了走好方阵,白天在操场练习方阵,晚上在灯光球场练习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集体舞,甚至不惜逃掉选修课只求及格。”意犹未尽的回忆让人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时代赋予了他们使命,他们用优秀书写了骄傲!

在校园门口,即使30年没见,机械系8207班依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围在一起照相,谈笑风生,3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当问起最值得回忆的事情时,一位老校友像个孩子一样如数家珍的列出8207班的荣誉,他骄傲的说:“当年我们班,可是相当上进的班集体,基本上什么活动都是第一,那时候院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主席都是我们班的,走出去一说自己是机械8207,都特别自豪。”朴实无华的话语饱含着对往事的眷恋,听到这样的话语,旁边李先生也忍不住说:“我们班同学之间感情特别好,当时毕业的时候,散伙饭吃了一个月,走一个就抱在一起哭一次,那种感情特别真挚,好多人呀,真的是毕业三十年都没见过一次面,所以你们现在要珍惜呀!”回想大学生活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图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曾经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年少轻狂的岁月,也见证着永不褪色的友谊。

在信息学院的签到台前,十几位穿着统一服装的中年人在热情洋溢地握手,聊天,拥抱。他们是自动化921班的同学们。据校友们集体回忆说,他们当时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军训了。“20年前只有东区这一个校区,我们那时候军训是在现在的昌平校区进行的,那时候那边只是一片荒地,没有经过任何开发,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名吴姓校友回忆说。开始回忆军训之后,同学们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又回忆起其他趣事。“军训之后,我们又举办了一次植树活动,我们一个班一起到八达岭附近的山上,种了两天树,晚上升篝火,烧水,自己煮饭,当时大家都刚上大学,哪里会做饭呀,煮的鸡肉都是生的,不过大家还是都吃了,还都吃的很开心。”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年轻的岁月回忆起来总是让人忍俊不禁,但又无比怀念。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