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及时、准确、全面、深入地向全校师生、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展现新校区建设的进程与成果,生动记录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新闻网“北化纪实”栏目特推出【北化纪实·新区崛起】系列深度报道,报道将以朴实的文字、平凡的镜头、现场的经历,去展示新校区建设的点滴瞬间。本期推出新校区建设驻地土建工程师张海龙,请大家跟随记者看他在新校区建设工地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新闻网记者 刘一君 江晓)清晨六点,工程师张海龙一如既往地准时起床,利落地做着简单的洗漱。不远处,昼夜不停的施工声正此起彼伏,微凉的晨曦中,座座塔吊耸立,似乎在昭示着新一天的忙碌。
张海龙,昌平新校区驻地土建工程师,今天是他驻扎新校区建设工地的第五个月,也是辗转全国施工的第十一个年头。
当天,新闻网记者走进昌平新校区,跟随张海龙体验了驻地工程师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做工程,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
虽然正式上班是在八点,但张工还是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修改图纸,准备当天的早会。“把工作做足了,心里踏实”,多年的驻地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
简洁、高效,是整个早会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会议上,工程师们汇报着施工动态及监理工作,并就当天工作进行安排。“施工进度很快,大家都卯足了干劲”,张工如是说道。
早会刚结束,张工就马不停蹄地参与到了接下来的专家讨论会。这是建设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当进行到危险系数比较大的项目时,都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施工图纸和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大家对照着施工图纸一点点排查,发现问题就立刻讨论修正,避免工程后期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做工程就是这样,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
讨论会一直持续到十二点半。简单吃过两口午饭,张工又回到了办公室修改图纸。“工程师工作的重点就是仔细查看图纸,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对图纸做出修改。”他看得非常仔细,似乎要将每一处细节都刻到脑中。
待他再度抬起头时,已是下午两点。揉着发酸的肩膀,张工没有丝毫想要歇息的意思,大手一挥,“走,去工地!”
每一天,用脚步丈量工程的质量
登上马鞍山驻足南望,眼前已不再是去年的杂草丛生,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耸立的塔吊、轰鸣的铲车、忙碌的工人……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
“现在正是施工的黄金时期,工程进度比较快。我每天至少要来工地两次,不亲眼看看施工质量如何,心里还真不踏实。”张工边走边说,并熟络地和工人们打着招呼。
虽然平时话不多,可张工一到现场就立马进入了工作状态,不断向现场监工询问施工情况并提醒应注意事项。每到一处,他都能准确说出这里的工程标准和今后的用途,“这是我们工程师必备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对工程的质量负责。”
一路上走走停停,尽管凹凸不平的工地上布满障碍,但张工却走得十分轻松。十一年来坚持步行巡视,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我喜欢步行,这样可以把工程看得更仔细些。”新校区一期建设的工地距离指挥部较远,再绕一圈工地至少得有10公里的路程。工地上洒满了工人们辛勤的汗水,当然也布满了工程师们坚实的脚印,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工程的质量。
“看着楼层一天天拔高,我也是蛮有成就感的。有一天当我再来到化工大学的时候,那时的心情肯定是和你们不一样的。我是看着它从钢筋水泥变成宽敞明亮的校园,那种感觉无法言传,就像是看着自己孩子长大一样。”
“清明节抽空回趟家,想女儿喽”
去年年底,新校区完成了校内树木的绿化种植。开春以来,发芽开花的树木吸引了不少南归的鸟儿在此筑巢,成为“入住”新校区的第一批客人。
“每天下班的时候,看到树上归巢的鸟儿,心里就会有一些想家”,谈到家人,张工的脸上不觉扬起了幸福的笑容,“女儿今年两岁了,正是活泼可爱的时候。她和我最亲,每次回家都黏着我不让我走。”
工地的生活比较单调,张工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下班后能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和女儿视频聊天。其实有很多次,他都有理由请一次假回家,但他又有更多的理由说服自己留下来。“家庭重要,工程也重要,我们不能耽误了工期影响学生的入住。”
张工说他还是比幸运的,两年前女儿出生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去年底新校区的另一位工程师的妻子在家待产,工地上施工正紧,走不开。直到孩子出生以后那位同事才请了假,连夜赶回家里,但只隔了一天又回来工作了。就这样,从项目开工到现在,无论刮风下雨,风吹日晒,驻地工程师们始终坚守在工地一线,严把质量,严控安全,为新校区建设做着贡献。
“清明节工地上照常施工,几个工程师会轮流值班。我想趁清明节抽空回趟家”,安全帽下,张工的眼睛里闪着些许期许,“确实想女儿喽。”
傍晚时分,工人们结束一天的辛劳,陆续开始下班。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在一起,或闲聊几句家长里短,或哼唱几段地方戏曲,疲惫的身体在这个时候终于放松下来。
“这些辛勤工作的建筑工人,值得我们格外尊重,他们是坚守一线的无名英雄。”望着眼前的场景,张工的话语中颇多感慨。
在很多人眼中,工地或许是凌乱与嘈杂的代名词。但只有当你真正走进这里时,才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充满人情、有血有肉的,因为这里是由一个个有故事的人组成。
这些人中,有为子女积攒学费的父亲,有为妻子外出打拼的丈夫,还有为赡养父母远行的游子……他们口音各异,家庭背景不同,但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为这片工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塔吊运不了的建材,是他们用肩膀扛上去的;铲车到不了的地方,是他们用双手挖出来的”,张工神情肃穆,一字一句地认真说到,“作为新校区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向他们道一声感谢!”
后记:
五十八年前,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振兴祖国化学工业”的重任诞生,一路披荆斩棘,终育得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如今,昔日的传承又在南口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开枝散叶,孕育着“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崭新希望。
就让我们共同见证昌平新校区的崛起,更让我们永远铭记所有为之奋斗的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