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和加拿大、美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月9日至3月17日,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新钢率化工学院代表团访问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罗格斯大学、塔夫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7所高校,就人才培养、海外基地建设、合作办学和科研合作等事宜进行了交流研讨。长江学者高正明教授、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晓春教授、副院长李建伟教授、教学负责人王京刚副教授以及程道建副教授随团出访。
代表团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Bi Xiaotao教授等合影
代表团访问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Bi Xiaotao教授进行了会谈并参观了实验室,交流讨论了学生联合培养、科研合作事宜。详细了解了UBC17个交叉学科中心的体制与机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权等方面的管理与归属问题。
代表团与阿尔伯塔大学助理副校长黄岑博士等合影
代表团访问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与国际关系和招生处执行处长、助理副校长黄岑博士、亚洲地区主管Jinjia Xu等分别进行了会谈,任新钢副校长介绍了我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学校整体情况和近几年的学科发展、科研成果和国际交流等情况。双方深入交流了科研合作、教师培训与学生培养事宜。
代表团和阿尔伯塔大学华人教授协会会长Liu Qingxia教授及该协会Zeng Hongbo、Xu Zhenghe、Li Dongyang、Deng Lijun、Luo Jingli、Li Huazhou、Li Zukui、Liu Yang等9位教授进行了会谈。Liu Qingxia教授就阿尔伯塔大学及其所在的华人教授协会基本情况做了介绍。高正明教授介绍了我校化学工程学院的基本情况、学科发展方向及教学、科研成果。代表团访问了阿尔伯塔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和化工系。双方就如何在科研、教学、学生培养与交换等方面开展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代表团与阿尔伯塔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主任Roger Cheng 教授和我校校友Liu Yang等7位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初步达成了本科生2+2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及科研合作的意向。
代表团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农业与生物环境工程系Zhang Yuanhui教授合影
代表团与罗格斯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Yee C. Chiew教授等合影
代表团访问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与农业与生物环境工程系主任K.C.Ting教授、农业与生物环境工程系Zhang Yuanhui教授和化工系系主任Yang Hong教授进行了会谈,深入交流了科研合作、教师培训与学生培养事宜,初步达成了3+1+1学生联合培养意向。
代表团与罗格斯大学副校长Joanna Regulska教授等合影
代表团与我校首批在罗格斯大学进行2+2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合影
代表团访问了罗格斯大学,上午与工程学院副院长Yee C. Chiew教授、副院长Song Peng等进行了会谈,双方回顾了过去合作的基础和成果,并围绕进一步加强学生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教师互访和合作办学等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已有2+2学生联合培养模式基础上,初步达成了2+2+1学生联合培养合作意向。访问期间代表团还与化工系Tewodros Asefa、Benjamin Glasser、Fuat Celik、Aleksey Vishnyakov等教授围绕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下午,代表团与罗格斯大学国际及全球事务副校长Joanna Regulska、副校长Eugene T. Murphy就加强两校学生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和教师交流与培训进行了会谈,并就我校文科学生与对方联合培养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随后,代表团与常务副校长特别助理Jianfeng Wang博士及我校第一批正在罗格斯大学进行2+2联合培养的7名学生进行了座谈,任新钢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他们表示慰问,了解了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对我校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并勉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光。
代表团在哈佛大学合影
代表团在麻省理工学院合影
代表团分别考察了哈佛大学、塔夫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代表团详细了解和考察了三所大学在化工及人文、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医学、外交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详细了解了哈佛大学本科生院的专业设置及教学与学生管理,与肯尼迪政府学院Guoyong教授就办学理念、学生培养和对科技前沿领域的捕捉与把握,以及学校学科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凝练等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并考察了校园建设情况。
本次访问在加强已有科研合作和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我校与北美高校国际合作的渠道和平台,为我校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和能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经管、文法学院的学生交流的开拓创造了新的国际合作契机。考察访问中,代表团成员一致认为,北美高校重视学科交叉和团队建设,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交流合作、领导能力的培养,对我校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