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化

BUCT news

最新排行

最热排行

【中国科学报】北化校长谭天伟: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从思维入手
2013-12-05 供稿单位:新闻网

《中国科学报》 (2013-12-05 第5版 大学周刊)

国内整体学术氛围、高校教育缺少创新文化,这是导致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创新文化不足又是由三方面“缺失”造成的。首要的“缺失”是大学生普遍缺少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第二个“缺失”则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上,第三个“缺失”是跨学科、跨文化的尺度缺失。

■本报记者 温才妃

2013年,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最为关注的关键词之一。

5月,北化启动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推出了8个学科交叉班。在启动仪式上,谭天伟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得益于“交叉学科班”的经历,并鼓励学生们在新学科中注入新的研究方法、诞生新的发明。

今年暑期,借首届“北化国际系列论坛”之机,北化邀请了200多名海外知名专家,组织了40余门小学期课程以及多场学生讲座。谭天伟希望,将特色教学与国际化教学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聆听到国际前沿知识和动态发展。

不久前,北化又推出了一项创举,成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这一次,谭天伟把目光对准了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近期致力于关键制造业的行业就业指数研究、化工行业的劳动标准研究和北化毕业生竞争力跟踪研究。

事实上,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从来就无定式,而谭天伟正带领着北化师生走在一条求异、互动、跨学科、多元化的道路上。

创新不足,缺失在哪

“钱学森之问”对于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质疑,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让国内高校校长们揪心。谭天伟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年探索者,他眼中的高校培养问题又出在哪儿?

在他看来,国内整体学术氛围、高校教育缺少创新文化,这是导致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创新文化不足又是由三方面“缺失”造成的。

“首要的‘缺失’是大学生普遍缺少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谭天伟说,创新即与现有的有所不同,然而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考试,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求同而不是求异”的思维,使得学生对现有知识持怀疑的态度,大胆地提出自己想法的举动明显不足。

第二个“缺失”则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上。中国学生习惯于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下课后按教师指定的参考书做习题、得出答案。“教师传授知识时,学生提出疑问或更好的观点,从而促进教学相长的行为,仍然比较缺失。”谭天伟说。

第三个“缺失”是跨学科、跨文化的尺度缺失。

谭天伟指出,按行业、产品、服务对象设置专业的模式,固然给就业带来了一定好处,但是由于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体系,学科的狭隘性反过来也会限制人的创新。

与跨学科并列的是跨文化,也即多元化。国外一流高校非常讲究教师、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宗教,因为只有借鉴不同的文化,才能在相互启迪后开创全新的思维模式。

国内高校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强调上,尽管也有跟进,但受限于校方意识、财力等因素,仍有不足。

理想大学的现实意义

纵观战时的西南联大,**级人物辈出,让70多年后的中国高校无不心生羡慕之意。

谭天伟认为,尽管西南联大有其当时的特殊环境,但却在“三个缺失”的问题上做得很好。这也许正是**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南联大成功的因素,首先是教师队伍优秀,其次是大环境造就师生互动良好。”谭天伟说,“仔细观察,西南联大还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融合。”

他解释,西南联大实现轮流管理机制,尽管主要管理者是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但几所高校的不同文化,恰恰在战时没有学校分歧的情况下,让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教授形成了一个互动、交流、多元化的平台。

西南联大的时代虽已远去,但用于今日高校改革的借鉴之处仍有很多。

谭天伟提出学科交叉班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提供给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人,一个思想碰撞的契机。“重点是让师生们了解新思维。跨学科不是把其他学科的课程拿出来讲一讲就行,而是怎样吸取另一个学科的精髓、思维模式来看待和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学科交叉班至少在向这个方向迈进。”

而在他看来,理想中的跨文化还是要让师生跨出国门,身临其境、开阔视野,进而形成新的科研思路、学习方法。他支持学生以各种形式出国交流,但大量学生出国的费用毕竟让高校承受不起。“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利用暑期论坛把海外专家请进来,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对话。”这也就是北化举办国际论坛的初衷。

“一个人的创造力取决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持久力,三者是乘积的关系,缺一不可。”谭天伟说,“现在我们着力解决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级人物改善理工科思维

然而,有了求异思维、跨学科思维、多元化思维,就能说一个人的思维完备了吗?

在一次学生活动中,谭天伟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写一则爬香山的通知,请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艺术类学生分别来回答。理工科学生把每个时间段去哪儿一一罗列,文科学生则交代了第一次**的时间、地点,艺术类学生没有交代活动细节,但却设计了一幅带有枫叶的海报。

理工科学生严谨,但僵化、死板;文科、艺术类学生充满**,但却缺乏理性。对于不同学科人群的思维缺陷,国外通常采用通识教育来解决。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原词,不仅强调学生打破学科局限,更多了一层让学生自由思考的意味。

引入通识课也是解决中国学生思维缺陷的一种重要方式。下一步北化将致力于高水平人文素质课程的设计,其中包括思维方式、艺术、文学欣赏、法律、国学、中外历史等课程。然而,许多理工科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艺术?

“科学与艺术的最大差别在于,科学是可以重复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艺术重复出来的作品是赝品,但如果能把二者完美结合,就能产生既不同于艺术家,又不同于科学家创造出来的作品。”谭天伟认为,实现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最典型的人物是乔布斯,他有别于常人的创新,每次都带来一场革命。

在谭天伟看来,一些人把通识教育等同于开文学课、艺术讲座,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比起专攻某一专业,通识课掌握的其他专业知识仅是皮毛,所以通识课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教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但这绝非易事。因此,选择通识课开课的教师显得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开课教师应该是**级的人物,因为只有高手才能在短期内把本领域最精髓的东西教给学生。”

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突破点

一方面是改善学生的理工科思维,而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水平。多次梳理之后,谭天伟发现,化工与人文有机结合的突破口是人力资源管理。

近期,北化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聘请国内人力资源顶尖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可这一项创新性举动,一开始竟有些让人不甚明了。

谭天伟解释,化工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行业特色明显;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人力。一个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大学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人力资源问题上留下了太多的空白,而国家也迫切希望通过科学的渠道,填补这些空白。

与此同时,作为一所行业特色明显的理工科高校,目前的文科专业为经管、文法,要想突破文科较弱的局面,教师们应该打破自娱自乐的研究模式。“诚然,我们不能阻碍教授们的学术爱好,但想要有所突破,所研究的内容必须跟国家发展、智库建设结合起来。即学者的研究要为社会所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谭天伟说。

实际上,这还是一个“一举三得”的举措。在此过程中,北化还将培养一批交叉学科人才。

谭天伟表示,国内诸多尚未解决好的问题,源自于参与者学科的单一性。化工行业的人力资源研究将是一个交叉学科,教师、学生来自文科、理工科。此外,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方式培养学生,也将打破象牙塔中自娱自乐式的研究——不仅要求学生要多方面调研,还要从宏观、微观等方面提出方案。而方案的形成包括追踪、研讨、调研,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将是全新的考验。

“化工在国民经济GDP里占到17%。我们相信,对于这部分人群结构、人力资源的调研和建议,不仅会对国家、学校、学生有帮助,还将会对其他制造业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谭天伟乐观地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