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日前,在北京朝阳公园的小人国礼堂的舞台上,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爱心接力队”的志愿者们,与北京市朝阳区玉华残障人士康养服务中心的残障孩子们一起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这是“爱心接力队”帮助玉华残障人士康养服务中心策划并组织感恩会的一个场景,也是“爱心接力队”自1993年成立以来,坚守“爱心传递,接力不止”理念的一个生动缩影……
“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康养服务中心,看到那些天真、充满着稚气的残障儿童,顿时觉得,他们是多么需要关爱与呵护啊……他们像一片片初生的枝叶,渴望着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志愿者们走上前去,牵起孩子们的手,带他们跑步,将他们抱入怀里……
从此,一个长达18年的爱心接力,便开始了……迄今为止,先后有3000余名学生参与到“爱心接力队”中,“爱心接力队”也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服务团队之一。
手把手的温暖
初春,14位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爱心接力队”的志愿者们,提着饺子馅、带着饺子皮来到康养服务中心。
“一进康养服务中心的大门,就看见窗前黑板上写着‘欢迎北京化工大学的哥哥姐姐’,心中顿时感觉我们是被需要的,是受欢迎的……孩子们一看到我们就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围了上来。”志愿者苏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和孩子们围坐在一个大大的圆桌旁,准备开始包饺子。包饺子,对正常人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这群残障儿童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志愿者于清泉颇有感触地说:“18岁的硕硕第一次包饺子,我是他的辅导老师。硕硕学得一板一眼,虽然包得歪歪扭扭,但当第一个饺子‘诞生’时,硕硕小心翼翼地像捧着一件艺术品一样,露着灿烂的笑容说:‘老师你看!硕硕包的,硕硕包的……’当盘子里放满饺子,孩子们都开心地手舞足蹈起来,看着他们那么快乐,我们也感受到了付出爱的幸福。”
志愿者也是小老师
康养服务中心离学校并不近,志愿者们每次要花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但他们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准时来到康养服务中心。
东东是康养中心里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今年已经12岁了。但因小时候得病的原因,东东的智力只相当于5岁孩子,他还不会说话,只会“呀呀”的叫。康养服务中心的老师把东东的情况告诉了“爱心接力队”的志愿者,志愿者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穿衣、叠被、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与他谈心、交朋友。为了帮助东东学说话,志愿者们主动查找资料,了解残障儿童学习发音的要点,轮流教东东学发音。
志愿者刘炫辰说:“为了让东东掌握发音方法,我每次都先把枯燥无味的音标反复读上百次,从中分析出每个音标的发音特点和技巧,常常张大嘴巴让东东看口形、舌头的变化,让东东摸着喉咙感受声带振动,或者摸鼻子感觉鼻音颤动,体会发音规律。”
三个月过去了,之前不会开口说话、只会叫的东东竟会说“爸爸好、妈妈好”、“凳子”、“馒头”等常用词语。孩子喊出话来的一瞬间,他的父母紧紧抱住志愿者,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如今的东东,不仅能告诉老师“早上吃馒头”、“在这里很高兴”等话语,还能跳欢快的舞蹈。
志愿者印红俊说:“智障孩子虽然身体上有部分残缺,但他们纯洁、善良,比常人更有毅力和决心,他们同样拥有理想,热爱生活,所以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让这些花朵更加茁壮地成长。”
“志愿服务让我的心变得清纯透彻,从最初见到他们的害怕,到现在和他们手拉手,给他们讲故事。”半年前,志愿者苑字飞加入了这个团队,来到康养服务中心做志愿者。“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号召我身边的同学来做志愿者,利用我们有限的能力,为这些孩子们服务,哪怕是为他们唱一首歌,教他们做个小游戏……”
新学期,“爱心接力队”将一个月一次的志愿活动改为两周一次,在保证残障儿童正常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他们将为中心的残障儿童提供更多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
在学校志愿者日记里,有一段真诚而感人的话:“在这个特殊的队伍里,我们在付出中收获友情,在爱心中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亲如家庭的队伍里,传承着爱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