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化

BUCT news

最新排行

最热排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交流是双行线
2011-09-29 供稿单位:新闻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9月27日   第 06 版),人民日报记者 张 红 文/图   】



英国牛津大学的德莫特·奥海尔(右一)教授到基地访问。  


英国专家戴伟(左)与中国教授何静在实验室。
 

【单行变双行】
  “国际交流不应该是单行线,而是双行线。或许,中国的引智目标曾经是单向的,是把外籍专家教授请进来帮助自己,中方是单纯地学习。现在不同了,现在中国的引智不但发展迅速,而且是个互相学习的过程。”自1996年起就长期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的英国专家戴伟教授用流利的中文介绍着他对引智的感受。
  戴伟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我们实验室在插层化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来讲也是相当先进的。”戴伟很有信心,“今年6月,两年一次的插入化学的国际会议上,共有4个大会报告,其中一个就来自我们实验室。”数字最能说明问题。近5年来,他们的实验室发表关于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SCI收录的论文就有300余篇。
  “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与我们合作较多的英国和法国的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很强,而我们在应用方面要更强一些。有些实验我们可以做他们做不了。可以说,我们之间是互补的,交流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戴伟说。
  【引智发展快】
  “我1987年第一次到中国,1996年决定正式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戴伟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当时虽然中国在很多方面还很落后,但是那时我就能看到中国巨大的发展前途,所以我来了。当时我英国的同事有的夸我勇敢,有的直接问我是不是疯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不明白,或许多年以后你到中国来看我时才会明白我选择在中国工作的原因。”
  戴伟没错。这十几年来,中国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极为重视,引智工作发展迅速。作为由国家教育部和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111计划”的一部分,2007年1月,北京化工大学依托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成立了“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引智基地。自启动建设以来,已经引进11名海外人才,包括学术**1名、学术骨干4名、短期学术交流学术骨干6名。每年都有6—8名海外学术骨干到中方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了实质性合作。
  基地引进的第一位外籍教授是牛津大学教授奥海尔,他是迄今为止与基地合作最密切的一位学术**。奥海尔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被法兰西科学院选聘为“欧洲50名优秀年轻科学家”之一,现任牛津大学无机化学系副主任。他每年都会到基地来两三次,最长的一次呆了10天。除了作报告外,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实验室课题小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答疑解惑。这基本上是所有外籍教授的共同工作方式。“他们会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不过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可以了解新鲜的学术思想、不同的思维角度、开拓思路。”戴伟说,“交流是相互的。外籍教授也常常告诉我说他们也学到了很多。”
  【前景更广阔】
  引智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发展,通过与英、法等国家研究人员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提高。
  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术环境,一批青年研究骨干快速成长。基地与英法两国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和互访机制。目前,有两名博士生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和法国Blaise Pascal大学分别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北京化工大学还分别向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大学各派出1名博士生做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来自韩国和尼日尔的两名留学生在引智基地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工作。2010年3月,引智基地与英国研究理事会联合举办了“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中英研讨会。
  此外,引智基地从2007年起设立了“引智基地”青年教师研究基金。该基金特为新引进青年教师启动独立的研究工作资助,重点支持学术思想新颖、立论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符合引智基地研究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可以看得出,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基地中,一切都在成长!
   
  链接: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抓住我国政治和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联合实施,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