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意识,激发科研兴趣,3月23日下午,理学院特邀三位青年教师为我校研究生做了一场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论坛的论坛。理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组长、分党委书记白守礼参加了论坛。
三位青年教师分别是李国强博士(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牛津大学皇家学会学者),孙晓明博士(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和潘军青博士(2008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他们都已在各自领域已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位教师详细解答了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精神及科学素质和怎样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众多实际问题。孙晓明博士讲到科学研究具有实践性,重现性和可推论性三个特性;合格的研究者应具有“一专多长”的合理知识结构,了解前沿状态,以兴趣作为引导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李国强博士说到优秀的研究人员应该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具有平和的心态,敏锐的思维和持之以恒的素质;他同时指出数学和物理是化学研究的基础。潘军青博士提到在做研究时,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勤奋踏实是最可靠的保障,工作效率也相当重要。
此次讲座是在我校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背景下召开的,通过三位青年科学家的讲解,为即将踏上科研之路的研究生指明了科学的方向,学会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用科学精神解决问题。
(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