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6日,由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山东省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农业部、31个省市区农业厅能源办的200多位代表来到了位于德州市黄河崖镇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参观了由我校李秀金教授负责设计的秸秆生物气化生产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该工程利用当地产生的玉米秸和麦秸为原料,通过快速化学预处理和高效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经净化、压缩后,通过燃气管网输送到附近前仓村375户居民家中,为其提供生活用清洁能源。该项目实现了秸秆工业化能源化转化和向规模化村镇的集中供气,开辟了利用“非粮”纤维素生物质材料生产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新途径。它既可解决我国大量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的严重的大气污染和交通安全问题,又可生产清洁可再生能源,为农村居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农业部科教司白金明司长在考察现场和听取李秀金教授的介绍后认为,该项目创造了我国秸秆能源化方面的“四个第一”,对我国新能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研究,该技术在纤维素生物质材料快速化学预处理和高效厌氧发酵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美国Science Daily和 Live Science对相关研究进行了专门的报道。目前,该技术已被列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十大节能减排”技术之首,并被列入2009年国家扩大内需新增50亿农业能源建设项目计划,今年将在全国12个粮食主产区再新建16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
(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