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14点20分,当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伊瓦尔.贾埃弗走进北京化工大学学术报告厅时,在场的观众全体起立鼓掌迎接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科学家。首先在报告厅内举行的是名誉教授的聘任仪式,王子镐校长向贾埃弗教授颁发了名誉教授的聘书,并邀请他在方便时再一次访问化工大学。贾埃弗教授感谢北京化工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并在简要发言中对比了现在和30多年前第一次来中国时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指出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科学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在之后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伊瓦尔.贾埃弗进行了题为“A Biosensor called ECIS”的演讲,他深入浅出地化解深奥知识,当一张画着大象和小花的漫画的画面投射到大屏幕上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吸引住了,贾埃弗教授以细胞为例引入生物科学最基本研究单位来解释生物传感器的概念,当人体受到化学品和病毒的攻击或者伤口愈合时,细胞内的电压和细胞外的电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这个变化可以设计出相应的生物传感器,即他的最新研究成果“ECIS-细胞表面电子阻抗传感器”,这为癌症的早期诊断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演讲会期间,贾埃弗教授耐心地解答了观众关于他在学术研究上以及生活中的经历的各种问题。一部分问题是关于贾埃弗教授为什么经常更换研究领域,根据他的历程不难发现,他是一位不断学习的智者。大学教育背景为机械工程的贾埃弗教授,早年在挪威担任专利审查师,在移居加拿大和美国时在通用电气公司担任应用数学家,后来在工作的同时完成了物理学博士的学习,其超导体中隧道理论研究成果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的研究领域转向了生物物理学,研制最新的生物传感器。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贾埃弗教授显出了无比的自信,就像中国的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你一直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你就会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加广泛的思维空间和方式,会发现更多的未知领域,就像昨天他在诺贝尔北京论坛上所做的“科学的未来”报告中提到的那样,一个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在于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他对科学的执着程度。贾埃弗教授还对向他提问的学生反复强调了科学研究贵在于坚持以及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
演讲最后,李显扬副校长向贾埃弗教授赠送了标有我校校名的山水画以及具有中华文化艺术特色的“古琴-京剧 魅力中华”礼盒,贾埃弗教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最后,贾埃弗教授向在场师生再次表示感谢。
本次活动作为“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和我校建校50周年学术系列活动之一,得到了北京市外办、北京市教委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以及我校校办、宣传部、人事处、理学院、研究生院、保卫处、后勤集团的大力配合。(国际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