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校的科研基地建设工作及人才培养,在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指导方针和校领导关心支持下成果显著。
2007年10月12日,教育部下达了“2007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计划”,其中“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北京化工大学。
这两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立项,说明了我校在以发展生物炼制产业替代石油资源为战略目标,研究微生物物质代谢过程,发现并利用微生物物质转化的途径与规律,发展重要平台化合物与生物能源生产的细胞工厂,推动高效生物炼制技术的重大突破,为逐步减少石油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重组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展示了我校在利用系统工程方**、智能理论与技术研究面向大规模工业过程瓶颈制约的关键性全流程仿真、优化、控制与安全集成技术,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探索现代过程系统工程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生产过程强化、优化、安全与节能降耗技术工程化等方面的实力。同时证明了本校不仅在传统的化工、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有雄厚的功底,在“生物炼制工程”、“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方面也夯实了坚固的基础。
2007年5月,我校“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截止2007年底,我校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基础研究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正是这些科研基地,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学校学科整体规划,基于北京化工大学的基础及办学宗旨,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结合,即在开展前沿学术研究的同时,直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承担了大量的基础和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项目,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转化为适合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程化共性、关键技术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报了一批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产出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造就了一支支优秀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的科研队伍。
日前教育部发文,公布2007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以我校杨万泰教授为带头人的“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集成制备”科研团队榜上有名,郑小平等6位老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范围限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队院校,每年资助60个左右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规模为每年1000人左右。(科技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