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要闻

BUCT news

最新排行

最热排行

开局之年:本科教学结硕果
2007-01-26 供稿单位:新闻网

2006年是 “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学校认真贯彻200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本科教学活动,稳妥且有步骤地不断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开创了我校“十一五”本科教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建立德才双馨师资,注重名师示范作用

为进一步营造重视教学、重视教师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鼓励青年教师献身教学工作,使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以带领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了一批教学创新团队。2006年,学校开展了第九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第二届校级教学名师奖的组织申报和评选工作以及北京市、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推荐工作。我校2006年再获1名国家级、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奖5名、10名优秀青年主讲教师。迄今为止,我校共获国家级名师奖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5名、校级教学名师奖9名,共评出优秀青年主讲教师97名。这些优秀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影响和带领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二、加强课程建设力度,构建精品课程体系

学校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并以此带动了全校其他各类课程建设,实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再创佳绩,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6门。使我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增加到7门,居全国高校第31位;北京市精品课程数增加到22门,列北京地区高校第3名,已经成为我校本科教学的标志性品牌。在教材建设上,我校33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14部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创历史最好成绩。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推动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务处启动了课程试卷上网工作,在eYou教学平台上已经建立三个学期的试卷库,包括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试卷按课程代码字母排序。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好的考评方案既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课程要求,也有助于教师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此为抓手使师生双方都能将视线投向对基本方法的学习、对基本素质的养成、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出台相关文件,对试卷规范、内容重复率等细节做了进一步明确,杜绝一套试卷考几届的情况。随着试卷库的不断丰富,试卷网点击量的不断增加,相信这一举措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得到显现。

三、教学改革逐步推进,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2006年,学校继续开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和院级四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实现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5个项目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6个国家级教改立项和4个北京市教改立项顺利通过了中期检查。各级教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调动了全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使全校上下形成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共识。各项目组成员从课程建设、专业改革、实践环节、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每两年一次的2006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中,共评选出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和优秀奖7项。

四、基地建设又见成效,注重辐射作用显著

学校统筹规划搭建基础课程教育平台,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2005年下半年,学校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了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2006年4月20日获教育部批准(教高厅函[2006年]10号),这是我校继化学基地、物理基地之后的第3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在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探索出许多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了基地的功能,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我校本科教学对外交流的窗口。

五、科学规范教学管理,信息服务以人为本

提高管理手段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为此,教务处积极研制、开发了许多新的系统,如GPA网上查询系统;新生信息、毕业生信息网上确认系统;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网上报名系统;教师网上成绩上报及审核系统;学生网上补考申请系统;学生网上评教及课堂教学反馈系统;每周教室使用公布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开发,为制度的严格执行,为教改成果的固化,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学校从2005级开始实施学业警示制度,对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发出了学业警示通知单,班主任逐一找受警示的学生谈话,教务处组织专家到各学院开展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交校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给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教学管理模式正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主动为学生服务。

为了适应新的学籍管理规定,推动课程考试改革和成绩评定的科学化,学校出台了有关相对评定课程成绩的办法,并组织多场学籍管理规定解读报告会,向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等宣传新的学籍管理规定,为规定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教务处不断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除继续发放《学生手册》和《选课手册》,增加了教务工作周历,将与学生学业相关的时间表提前告知学生,并在教学楼等公共场所放置一些常用表格和宣传页方便学生领取。2006年4月14日,以辽宁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孙华林为组长的教育部检查组,对我校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了检查。专家组对我校学籍管理的制定、宣传和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

六、加强新生学业指导,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校为2006级新生首开了《学业指导课》。《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0日第9版)对这一创新做法作了报道。

历时一周的这门课程包括校长报告、教授第一堂课、学业指导讲座三个方面。教务处牵头完成的学业指导讲座包括走进大学、解读专业培养方案、选课指南、解读学籍管理规定四个方面。“走进大学”向同学们展示大学的内涵,对比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参考性学业规划。“解读专业培养方案”,讲述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的原则、培养计划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个人学业规划。“选课指南”向学生介绍了选课的依据和原则,分析了选课中常见的问题,并对学校精品课程的利用进行了演示。“解读学籍管理规定”,通过生动的案例从取得学籍、学分制管理、学习纪律、学业警示、获得学位等几个方面对学籍管理规定进行了详细解读。学业指导课让新生受益匪浅,为学生们规划未来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效果明显。

启动了北校区学术讲座活动,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名师作报告。

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力争本科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学校在2006级新生中首开14门新生研讨课,采用小组互动、小组探讨的形式,通过架设起学生与教授之间互动的桥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前几年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的基础上,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2006年全校共有220个项目获得立项批准,参与SRTP的学生有1609名,指导教师133名。

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北京市示范中心。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学校加大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2006年新签约挂牌的有5个企业。

在2006年的学科竞赛活动中,我校大学生在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北京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北京市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机械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北京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全国高校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北京赛区冠军。我校还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大赛开展15周年庆典,获得北京赛区优秀组织学校奖。

2006年我校还承办了几项学科竞赛。机电学院承办了“第三届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加此次比赛的有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5所首都高校选送的105件作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本次大赛进行了跟踪报道。信息学院承办了“2006年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过程控制仿真挑战赛决赛”,本次大赛首次采用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高精度半实物动态仿真技术构建的虚拟环境(多功能过程与控制系统MPCE)作为被控对象,工艺过程为带搅拌的连续釜式反应器CSTR综合控制项目。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西门子公司和北京化工大学精心组织为参赛选手安排了决赛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以及各种内容丰富的活动。理学院承办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2006 年8月7日—10日)。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的同学和老师参加了此次夏令营。他们就来自于实际的三个问题(教材出版业的市场调查、评估和预测方法,铁路大提速下的京沪线列车调度,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交流和讨论。文法学院承办了“我心中的奥运”首届英语演讲比赛。北区办、团委、研究生院(筹)、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分别承办了预赛。6月10日,在学校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由5个分赛区推选出的15名选手参加了决赛。

八、巩固发展评建成果,提高学校社会声誉

我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的有关部门积极推荐我校的评建工作经验,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接待了150余所千余名院校领导来访交流,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006年10月8日~11日,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黄源深教授为组长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一行6人进驻我校,对我校英语专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评估考察。充分肯定了我校英语专业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即学科定位明确,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管理规范、措施得力;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

一年来共编辑出版《教学通讯》30期,40000余字,撰写宣传报道20余篇,送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上级主管部门;所有活动一事一报,根据内容上传到学校网站和教务处网站;制作10余部专题片,多部音像制品在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部分省台播出;撰写论文及报道刊发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附件: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相关数据

1、2006年教学名师奖评选结果

●国家级:杨祖荣

●北京市:杨祖荣、谭天伟、励杭泉

●学 校:励杭泉、吴重光、李长江、刘慧、谭天伟

2、2006年精品课程评选结果

●国家级:计算化学(张常群)

●北京市:聚合物加工工程(赵素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朱群雄)、化工过程与控制仿真实习(吴重光)、有机化学(杜洪光)、大学英语(陈仲利)、数据结构(侯虹)。

●学 校:材料导论(赵静)、市场营销学(李五四)、逻辑学(冯婕)、有机分析(张红)

3、2006年北京市教学改革立项结果

(1)理学院.张常群.工科化学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资助

(2)理学院.刘慧.研究型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资助

(3)教务处.郭广生.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资助

(4)化工学院.杨祖荣.构建化工与相关专业人才实践环节教学平台.自筹

(5)理学院.李长江.基于数字化自组式的物理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自筹

4、 “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评选结果

(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双语教材.韩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过程控制工程.孙洪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化工原理.杨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4)物理化学.张常群、张丽丹、马丽景.高等教育出版社

(5)高分子化学.张兴英.高等教育出版社

(6)软件测试.赵瑞莲.高等教育出版社

(7)仪器分析.董慧英.化学工业出版社

(8)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冯连勋.化学工业出版社

(9)化学反应工程(第2版).郭锴.化学工业出版社

(10)材料化学.贾梦秋.化学工业出版社

(11)高分子物理(第3版).金日光、华幼卿.化学工业出版社

(12)大学化学实验(第2版).柯以侃.化学工业出版社

(13)材料物理.李志林.化学工业出版社

(14)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4版).厉玉鸣.化学工业出版社

(15)聚合物物理学.励杭泉.化学工业出版社

(16)分析化学(第2版).于世林.化学工业出版社

(17)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袁其朋.化学工业出版社

(18)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第2版).张卫东.化学工业出版社

(19)化工制图(第2版).赵惠清、郑晓梅.化学工业出版社

(20)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2版).赵军.化学工业出版社

(21)现代管理学.张英奎、孙军.机械工业出版社

(22)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第5版).赵子江.机械工业出版社

(23)基础化学(第2版).李保山.科学出版社

(24)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李秀金.科学出版社

(25)有机化学(第2版).鲁崇贤、杜洪光.科学出版社

(26)大学计算机基础.高敬阳.清华大学出版社

(27)环境规划与管理.海热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8)工程光学.韩建国.中国计量出版社

(29)人物形象设计系列.陈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0)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应用.王国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1)聚合物材料表征与测试.杨万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2)大学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陈仲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3)生物分离工程.谭天伟.中国石化出版社

5、2006年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京教高[2006]44号)

(1)杨祖荣.化工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丹星.流体与过程热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3)陈建峰.超重力技术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

(4)黄 丽.高分子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

(5)贾梦秋.应用电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潘立登.系统辨识与建模.化学工业出版社

(7)董慧茹.复杂物质剖析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8)袁其鹏.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9)戚以政.生物反应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10)赵子江.多媒体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11)高敬阳.大学计算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12)李 辉.计算机安全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13)雷培莉.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管理出版社

(14)王一珉.化妆基础.轻工业出版社

6、国家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高厅函[2006年]10号)

7、2006年校级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于运花、郑娆、靳其兵、吴卫红、李威、李顺来、金燕华、张皓琳、陈波、袁其朋

8、2006年新签约挂牌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1)辽宁大连冰山橡塑股份有限公司(机电学院)

(2)江苏镇江太白集团(经管学院)

(3)山东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材料学院)

(4)山东枣庄益康集团(生命学院)

(5)北京燕山时代仪表有限公司(信息学院)。

9、2006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

(1)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的改革

冯 流 李秀金 王京刚 王雪梅 魏 杰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系列优质课程的整体构建

吴丝竹 赵素合 张兴英 励杭泉 李齐方

(3)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多模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敬阳 山 岚 姜大光 李 芳 尚 颖

(4)研究型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刘 慧 张进明 姜广峰 杨 屹 齐再前

(5)构建高水平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努力提高物理教育质量

李长江 祁 欣 孟庆云 林 静 刘晓来

(6)建设一流的《计算化学》立体化教材,创建国家精品课程

张常群 鄢 红 郭广生 吕 志 杨作银

(7)创建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推进创新教育

杨 屹 李 蕾 王桂花 张丽丹 王 涛

(8)实用性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陈仲利 庞淑芹 宋宏亮 张建群 王育华

(9)生物工程类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谭天伟 苏海佳 刘长霞 王雅琴 张丽叶

(10)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张进明 齐再前 孟文庆 白守礼 费红艳

(11)开展制度化院级评估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郭广生 张进明 郑秀英 白守礼 吴祥芝

●二等奖:

(1)《材料导论》双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赵 静 耿海萍 于运花 刘 玲 李友芬

(2)机械工程创新训练和开放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王永涛 张连凯 张有忱 冯 力 贾淑芬

(3)建设创新型过程装备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体系

钱才富 戴凌汉 金广林 段成红

(4)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赵宝元 陈 明 杨伯元 雷培莉 刘存后

(5)高等数学优秀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杨永愉 李秋姝 郭秋敏

(6)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改革的研究

张明德 周宏岩 岳云强 刘长顺

(7)制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袁其朋 郑国钧 赵会英 陈劲春 王雅琴

(8)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泽廷 张卫东 李群生 高正明 任钟旗

(9)多功能过程与控制实验系统MPCE-1000在教学中的应用

张贝克 吴重光 王建林 何苏勤 孙洪程

(10)自主创新构架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罗 伟 姚庆峰 付志峰 贾梦秋 崔 杰

(11)我校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齐再前 张 红 王一珉 刘瑞萍 杨大山

(12)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杨守文 张国强 李广慧 郭襄玲 安贺意

(13)四层次精品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白守礼 费红艳 张 静 李志刚 赵 静

●优秀奖:

(1)《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贾梦秋 杨 儒 李志林 李友芬 赵旭辉

(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总体改革与实践

冯连勋 马秀清 戴莺莺 董传涛 杨于光

(3)提高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张英奎 姚水洪 孙 军 雷培莉 孟繁荣

(4)化学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丽丹 李保山 杜洪光 马丽景 王 涛

(5)《逻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冯 婕 周艳玲

(6)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张 红 王一珉 齐再前 朱嘉云 杨大山

(7)“以人为本”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王一珉 汪家惠 谢秀红 侯 虹 彭 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