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际交流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日本史学会日本科技史委员会联合主办,我校研究生院承办的“2006年北京STS论坛第二次会议”于11月26日在我校逸夫会议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玉平教授、副秘书长刘孝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李建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鲍鸥教授(清华大学)、青年委员会主任肖显静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近200人参加了会议。这是我校连续举办的北京STS论坛第二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日本史学会日本科技史委员会主任、我校STS研究所所长张明国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程博士作了题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战后日本科技崛起之路”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周程博士首先论述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创新型国家的评判标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然后,他在介绍战后日本情况的基础上,以日本引进开发造船技术并以此发展造船工业和日本引进晶体管技术并以此发展无线电通讯技术这两个代表性事例为中心,生动地介绍了战后日本通过积极地实施技术引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他指出,积极地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战后日本的经验值得中国参考和借鉴。报告结束后,周程博士还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张明国教授在总结时指出,(1)一种观点认为,日本了解中国要远远地超过中国了解日本。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中国人前往日本,大量中国学者研究日本,中日之间的各级各类科技文化交流也蓬勃开展起来,这种观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近代中日两国都想学习德国从“后发国家”达到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历史的教训值得反省。(3)目前,日本举办了“中华年”活动,这标志着中日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中日关系可望获得新发展。(4)我校与日本多所大学进行过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教师和学生也经常前往日本进行学习、交流或合作研究。了解日本科技发展的情况,特别是了解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动因,这对于推动我校的对外学术交流将起到促进作用。今天的报告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这一目的。(研究生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