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和科学社会理论与实践,也被称为硕士研究生“两课”)教学是提高研究生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门课的教学改革,在研究生院(筹)的支持下,2006年3月19日,我校召开了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研讨会。来自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理工科大学的一线教师参加了会议;我校教师马长英、刘玲、岳云强、蔡永海、赵春音、张明国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我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负责人、文法学院STS研究所所长张明国教授主持。他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一直到目前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所处的初级阶段,在实践层面上,他经过了马克思等革命导师时代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二战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探索尤其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以及中国的改革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在理论层面上,他也经历了三大社会主义空想家的畅想、马克思等经典理论家的科学研究以及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不断思考(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乃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历史阶段。在这两个层面上所获得的经验是丰富的,受到教训是深刻的,面临的问题是颇多的。不论是从国家的客观需要出发,还是从我们的主观良知出发,都要在教学和研究中对其进行努力学习与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召开了这次会议。大家都来自一线教学工作,更有相同的学校背景和教学对象,想必交流起来更有效果。
与会者主要围绕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对这门课程以及研讨活动的未来展望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要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放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来讲,并且对其进行比较;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失误和成功的原因。(2)要讲清楚近代工业革命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要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使人获得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3)要正确面对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不回避诸如民主社会主义、绿色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等,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他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树立社会主义信念。(4)要从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等角度讲清楚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讲清楚社会主义模式的转换和全球化时代中的文明冲突。(5)要史论结合、厚今薄古,正确处理好本科生“两课”与这门课之间的关系,做到在内容上不重复,在认识上有高度和提升,把握住教学的方向和任务。(5)要把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把期末考试与平时讨论结合起来,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与会教师不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还回答了研究生们提出的问题,达到了互动交流、坦诚理解、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效果。与会者在共同编写教材,继续进行研讨和交流,以此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本次会议是我校继召开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以后又召开的一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这对于推动我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