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纪念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二十周年之际,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会和博士后工作会议10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和京西宾馆召开。表彰会表彰了包括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内的73个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张泽廷教授和学校博士后管理部门负责人、人事处长李显扬出席了表彰会和工作会议,与来自全国的400余名代表一起受到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主席、贺国强部长和华建敏、陈至立、徐匡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同时亲耳聆听了温家宝总理就博士后制度和博士后工作所做的重要讲话,对温总理提出的培养造就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具体内容见各大报刊)印象深刻。作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倡导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关注培养创造型人才,到“暗物质”这一新世纪令全世界关注的研究热点的演讲尽显这位国际学术**风采的同时也为表彰会和工作会增色不小。
二十年来,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63个。我校目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目前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19人,已累计有45人在流动站工作后出站;作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依托,我校还与“乐凯集团”、“耀华玻璃”、“风帆集团”等7家国有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助他们在其工作站培养人才。1997年以来,学校调整了对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的管理和津贴政策,使在站研究人员逐年增加,已成为我校补充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
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学校的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设立于1988年4月。该站现有正高职务教师43人,副高职务教师48人,形成以院士、长江学者、首席科学家、资深教授、杰出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形成的教师培养梯队。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近43名。化学与工程技术科研流动站拥有一流大学的科研条件,各种大型设备齐全并有12个研究机构:分别是教育部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重点实验室、膜工程技术中心膜技术应用工程部(部级工程技术中心)、流体混合工程研究室、工业催化与反应工程研究室、物性与过程模拟研究室、流体力学与传热研究室、过程模拟与调优研究中心、传质与分离工程研究室、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等。在今年人事部组织的对全国9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中获优秀称号。
人事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