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我国对日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支持、拥护中央的决策部署,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办等部门联合组织了形势政策报告宣讲团,就当前的形势、政策进行报告。4月28日,文法学院许运清老师为信息学院学生做了一场形势报告。
通过许老师的精彩讲解,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日之间有着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复杂的历史恩怨,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爱国之心。同学们都感觉帮助很大,受益匪浅。
中国和日本友好交往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里野蛮地侵略中国,使中国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过23年冷战对立期,近30年和平友好期。但是,小泉纯一郎上台执政之后,对华态度逐渐强硬,甚至不顾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反对,一意孤行,多次参拜****,不仅违背了其本人反省侵略战争的承诺,也进一步损害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政治基础。
日本自明朝末年武力犯台,甲午战争后更是长期霸占台湾。二战后,中国政府宣布****。在冷战格局的大背景下,日本对台问题较为谨慎,基本没有出格举动。但在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着力加强与台实质关系。***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时就已在中国的海防区域之内,属台湾的附属岛屿。中日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存在争议,日本政府甚至派海洋调查船搜集东海资源,并试图向我方索要东海资源的地图资料,还提出让中国的油田后退等无理要求。对于日本的种种不轨行为,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坚定维护祖国领土统一、反对分裂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对待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态度。如果日本领导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继续坚持错误做法,必将更加失信于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最终也必将损害日本自身的利益。
中日关系的理想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最低目标是防止相互戒备导致相互对抗。中日发展友好合作的共同利益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陷于困境的目前,中日间依然是合作大于摩擦,特别是两国经贸关系和民间交往已有相当深厚的基础。但也应看到,中日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同时,政治摩擦和感情冲突呈现上升之势。如今的中日关系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尽相同。日本萧条的十年,正是中国腾飞的十年。这给日本带来了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感,其对华防范与对抗心态油然增大。
根据中日两国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国家局势,我们需要冷静理智地处理和把握中日关系问题,实现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日本一些政客和右翼分子不正视历史,破坏中日关系,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原谅,但这笔帐不能算在全体日本人民身上,应该严格区分二者的界限。如果把反日等同于爱国,是极端的、狭隘的。我们要分清爱国与误国的界限,把爱国与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繁荣统一结合在一起。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发展环境,把爱国热情投入到努力学习、早日成材的实际行动中去,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