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是否还记得2003年的春天白色的口罩阻挡了我们的呼吸。对于所有经历过那一场SARS危机的人来说,今年的12月5日又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能够攻克SARS病毒的疫苗研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请记住在参加首批非典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4个人中,第二个走进注射室,却成为中国接种非典疫苗第一人(第一名受试者注射的是安慰剂)的是我校理学院信计专业00级的兰万里同学(现为数学系04级研究生)。
36位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自愿将SARS疫苗接种在身上,以自己的身体来检验疫苗是否能够预防和控制SARS。这种由SARS病毒转化而成的疫苗注射到人体后,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在此,理学院及研究生院全体学生由衷地向这些挺身而出、甘冒风险的志愿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他们并不遥远,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同时我们也借此机会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向我校志愿者兰万里同学学习,学习他无怨无悔、奉献社会的精神;学习他积极进取、勇担社会责任的风范;学习他笃信真知、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学习他体味生活、体验社会的人生态度。
兰万里同学非典时曾因感冒而被校医院隔离,正是体味到那种由于非典所带来的孤独和无助,他萌生了要为抗击非典做点事情的想法。他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招募,他说:“我很愿意也很自豪能为中国抗击非典作出一点贡献!”“即使不幸染上非典,医护人员也会为我进行最精心的治疗。万一治疗中出现不测,就算为国捐躯了!”这种无怨无悔、奉献社会,为人类攻克非典自愿作出牺牲和尝试的志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兰万里同学来自山东威海的普通农民家庭,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被大家推选为班级的宣传委员。他一直兢兢业业为同学服务,不管有任何困难,只要找到他,他都会尽全力帮助大家解决。他诚恳地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学校对他的教育:他记得在辅导员的鼓励下参加了党校学习,他记得学校十分重视党校教育,书记、校长都亲自给他授过课,他记得真正认识到成为一名党员是无比自豪和光荣的事情,所以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04年4月20日被党组织批准称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个人曾经多次获得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毕业后他顺利考上我校数学系硕士研究生,他所在的信计0002班先后被推荐为优秀团支部、优秀班级,并最终获得2002年学校“红旗班集体”称号及“北京市先进集体”的荣誉。正是由于平时的孜孜以求、踏实进取,造就了他勇担社会责任的当代大学生风范。在关键时刻,他可以义无反顾的走进注射室,“我是大学生,万一有什么情况我可能比别人描述得清楚些”,简简单单一句话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的勇气与对社会的责任。
有人说这是一次冒险的不理智的行为,兰万里说,在成为志愿者之前,他已经了解这次试验的科学性和风险性,他对研究人员有信心。在实验前,受试者都已经签署了正式的书面的知情同意书。根据国际惯例,在试药者用药之前,研究人员和试药者之间要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研究人员有义务,试药者也有权利知道这种新药有可能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各种影响。在药品试用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对试药者的健康状况负责以及个人隐私进行保护,如果出现了意外伤害还要对其进行赔偿。这是国际惯例,也是科学伦理和对人权的尊重,是法定的要求这样做的。因此学习兰万里使我们坚信有一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一种信仰是我们始终应当追求的,那就是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
学习兰万里,还要学习他体味生活、体验社会的人生态度。他有亲历者的体会,就可以毅然的去为更多的人免受痛苦而舍弃个人利益;他有踏实的作风与优异的成绩,就可以在党校的学习中,在助人的工作中,勇担当代大学生行为责任;他有相信科学的态度,就可以坚定而执著地遵从自己的选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他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感悟,因而更加热心于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兰万里,就是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他就生活在你我的身边,或者就是身边许许多多的这样的同学的代名词,向兰万里同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反省自身的过程,就是一次总结自我的过程。古人云,“吾日必三省吾身”,学习兰万里,你准备好了吗?
理学院团总支、研究生院(筹)
2004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