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要闻

BUCT news

最新排行

最热排行

我校代表团访欧系列报道之三——访问牛津大学有感
2004-11-30 供稿单位:新闻网
  

从北京来到伦敦,你也许会对白金汉宫不以为然,也可能对泰晤士河感到失望,但是,在这条河上游不到100公里远的那个牛津城一定要比你想象的更美。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就坐落在这里。驱车前往,从西北方向驶出伦敦,便是一派美丽的欧洲原野风光,透过五颜六色的丛林,从隐约望到牛津那片尖顶的古雅楼群的一刻起,你就会兴奋地企盼着早些看到仰慕已久的牛津大学的正门,但却怎么也看不到。当司机说到达牛津时,你却已经置身于校园中了。关于牛津大学的最初建立时间至今没有定论,但肯定已有8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牛津之所以令人向往,不仅仅是因为她优美的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还因为这里培养出了3位圣人,4位英王,25位首相,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目前的牛津大学由三十九所学院及教会设立的七所永久私人学院组成。在牛津,校长只不过是一项名誉职务,实际的行政工作都是由院长主持。11月10日,王子镐校长率领的代表团应邀访问了牛津大学。

代表团上午10:00开始访问化学系,我们首先来到一个阶梯教室,课堂上正在进行的是本科生的化学课。教室里坐满了近百名聚精会神听讲的学生。教室前方是一个几乎占满整个墙壁的大黑板,左右两边各有四块可以调整悬停位置,老师用粉笔在上面写得密密麻麻。只见他一边讲,一边熟练地推演着带有苯环的化学反应式。教室里虽然也配有投影设备,但是这位化学老师并没有使用它。看来牛津大学并没有要求老师上课一定要使用多媒体。随后我们参观了耗资5千万英磅,落成不久,由女王剪彩启用的化学实验新楼内主要的实验室。接待我们的是世界知名的化学家Dermot O’Hare教授,他在温家宝总理到访过的多功能厅,向我们介绍了牛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情况,并带我们参观了一系列非常现代化的实验室。当我们来到地下一层那个同时放置了7台核磁共振仪的宽大实验室时,Dermot O’Hare教授风趣地介绍说,人们都把这里叫做核磁的“农场”。整座实验大楼科学合理的设计和非凡的建筑质量,使我们丝毫也闻不到那琳琅满目的化学药品的味道。楼内如我校逸夫图书馆阅览室一样宽大的自习室,每一排是一个学生的学习空间,电脑书架一应俱全,旁边则是用厚玻璃板间壁而成的一格格 “金鱼缸”似的化学实验室。

在教育体系方面,牛津大学所采取的是一种特殊的学院制。各个学院独立地给其学生提供食宿条件和安排导师,兼有后勤和辅导员系统的功能。教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课堂讲授,二是各学院的导师辅导。学院的导师就像我们的辅导员那样与学生密切接触,但也同时受聘在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位,针对某个专题开课,供各个学院的学生来选修。学生申请入学时,一般是由各学院相关学科的教授审查申请文件,而其中的一位教授,则成为学生日后的导师。导师在学期中,每周和学生见面一次,约见1至2名。每次见面,学生必须针对导师所开书目或指定问题,准备一篇研究心得或短文。在师生见面时,首先由学生宣读自己的文章,而后由导师或另一名参与讨论的学生就文章论点进行讨论。这就是牛津在英国教育界著名的导师制。

我校代表团深入访问了牛津大学的一个学院——圣埃德穆学院(St Edmund Hall)。首先在院长Prof. Michael . Mingos古朴豪华的办公楼兼住宅的会客大厅里进行了会谈交流。然后在院长带领下,我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该学院紧邻院长办公楼并且合围成院的各个设施:宿舍、图书馆、酒吧和教堂一样的食堂。院内甚至还有一些墓碑和二战时期牺牲的校友名录等文物。整个学院充满了宗教式的圣洁气氛,从院长到老师都十分和蔼可亲。所见到的每一位学生也都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亲眼看过牛津大学这一整套独特的培养体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的圣贤**了。如果说军队般的纪律也可以达到行为举止的整齐有序,那么这种自然的和谐,优雅的气质却只能源于心灵的化育。

(国际处杨卫民撰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