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讯

BUCT news

最新排行

最热排行

北京化工大学组建2004级教学改革“实验班”
2004-09-15 供稿单位:新闻网

为了进一步落实“北京化工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满足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探索以创新性教育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一批人格高尚、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组建2004级教学改革“实验班”。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指导思想:加强优秀生的选拔和培养力度,进一步实施因材施教,全方位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成长环境。

培养目标:培养人格高尚、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中适应未来全球化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二、培养模式

1.“实验班”实行个性化培养,强化数理基础和英语能力。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二年级末选择专业,并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2. “实验班”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新生研讨班、科研实践等培养过程中,加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力度。参加重要大学生课外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成就感;提倡广泛的国际交流,并定期组织国内外著名学者的讲座,加强与国外留学生的交往等,提高学生的胆识,开阔视野,激励成材。

3.“实验班”的学生,由各相关学院共同培养。在4年一贯制的专门培养计划下,前期教学采取单独编班集中授课为主,进行实验班平台课程学习。后期进入工科大类平台课程学习,在导师指导下实施专业学习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学生的专业培养在各专业完成。

4.“实验班”原则上实行3-5-8学制的本硕博贯通培养。第一至第三学年进行本科阶段的教育;第四至第五学年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第六到第八学年进行博士研究生培养。由于各种原因在上述三个层次培养中被分流的学生应完成所选专业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

三、教学管理机制及相关政策

“实验班”依托学校学科、教师和实验条件的优势资源,保障其健康发展。学校委托理学院管理,教务处、学工办和有关部门协助。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安排协调“实验班”日常教学工作。有关“实验班”的培养方案等学术问题应由学术指导小组研究并报请主管校长决定。有一名专职教师负责实验班的整体工作。

1.选拔与分流机制

教学改革“实验班”初步拟定由50名左右学生组成,2004级全校优秀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实验班”的选拔,

(1)选拔程序

● 笔试:参加全校统一进行的优秀生选拔考试。

● 面试:面试小组成员包括相关部门领导及“实验班”学术指导小组成员;面试命题由“实验班”学术指导小组决定,主要考察学生综合素质。

● 选拔结果:“实验班”学术指导小组提出名单,由理学院与教务处共同决定。

(2)分流机制

分流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同时参考学生的综合表现。没有淘汰就没有竞争,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只有将竞争机制引入才能确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由于不适应实验班学习的同学,可以在每学期期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

2.相关的政策和资源保障

(1)相关政策

● 学校聘任经验丰富、思想活跃、学识渊博的教师承担“实验班”教学工作;校级1-4级岗的教师有担任“实验班”授课和指导教师的义务。

● 任课教师认真组织好习题课与讨论班工作。

● 学校将适当增加“实验班”任课教师津贴并严格考核任课教师教学质量。

(2)资源保障

学校将坚持“优秀学生享有优质资源”的原则,“实验班”享有优秀教师的教学;配备专用教室;在计算机、网络、图书借阅方面享有研究生待遇;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发放上应享有高于同等学生的比例和更多机会;在研究生保送方面优先考虑;经考试合格的允许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教学改革“实验班”学术指导小组名单

组 长:刘 慧

副组长:汪文川

成 员:谭天伟 陈建峰 杨万泰 段 雪 杨 屹 陈仲利 崔文勇 张进明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