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要闻

BUCT news

最新排行

最热排行

缅怀我校的奠基人,革命教育家赵君陶同志
2003-01-21 供稿单位:新闻网

1月17日,重庆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了纪念革命烈士李硕勋、革命教育家赵君陶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我校创始人之一原化工部教育司司长马恩沛,校党委副书记盛文勇,已离休党委副书记周万祥,校长办公室秘书游成梅应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参加了纪念大会和赵君陶教育思想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有5位专家、学者做了发言,我校游成梅作为论文作者做了发言,代表北京化工大学深切追思和缅怀我校的奠基人革命教育家赵君陶同志,并阐述了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委员长和朱琳同志会见了参加纪念大会和研讨会的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

**委员长和朱琳同志还与赵君陶同志的生前同事马恩沛、周万祥进行了亲切交谈。

-------------------------------------

我校的会议发言:

-------------------------------------

赵君陶教育思想与实践

北京化工大学

在北京化工大学44年的建设发展历史上,有一个人应当永远铭记,她就是革命教育家赵君陶同志,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北京化工大学的今天。当年,为了筹建北京化工学院(1998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她呕心沥血,辛勤工作,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筹建任务;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她积极延揽人才,艰苦奋斗,仅用两年时间就使学校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成长发展过程,浸润着赵君陶同志的汗水,包含着赵君陶同志的心血。尤其是作为一位负责教学的校领导,她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教风和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赵君陶同志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为学校的建设指出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直到今天还对学校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筚路蓝缕,创建北京化工学院

1958年,全国人民贯彻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精神,掀起了努力学习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为适应和赶上时代的步伐,化学工业部报请中共中央同意,经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批准,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以“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为宗旨的化工部直属大学。

当时赵君陶同志在化工部教育司任副司长。1958年6月初,化工部彭涛部长和李苏副部长找教育司的两位副司长研究筹建北京化工学院事宜,告诉他们,部里决定成立北京化工学院筹建委员会,指定李苏、赵君陶、马恩沛等11位同志组成筹建组,赵君陶同志为副组长,实际主持筹建工作,并且要求当年9月份开学。当时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学设备,要在三个月内建起一所大学,确实困难重重。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赵君陶同志毅然担此重任,带领同志们立即投入了筹建工作。

学校没有校舍,化工部将准备用于办公的一座16000平方米的五层大楼拨给学校使用;没有教师,赵君陶亲自带着筹备组的同志东奔西跑,走南闯北,到其他高校、研究单位多方联系,选拔人才,请求援助,很快组建了一支由专家学者、应届毕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等100余名人员组成的教师队伍,为建立化工学院初步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赵君陶同志用延安精神教育大家,勉励大家发扬战争年代艰苦创业的精神,艰苦奋斗。她当时已经56岁,身体又不太好,筹建工作紧张繁重,几乎每天都是加班加点,经常是中午吃个馒头或面包就又工作起来。赵君陶同志不顾自己的劳累,以身作则,带头苦干,使筹建工作有序地进展,终于在8月份完成第一届招生任务,9月15日借劳动部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用三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学校的筹建任务。化工部李苏副部长兼任化工学院院长,赵君陶被任命为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

排除干扰,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

办学尤其是办大学,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方针做指导,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我校建校伊始,赵君陶院长就提出,北京化工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级化工技术人才”。

当时,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校某些干部对毛主席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片面理解,认为“高等学校应该培养普通劳动者”,把师生参加生产劳动仅仅看作是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手段,而没有认识到生产实践也是教育本身的一部分。赵君陶同志不赞成这种观点,她明确提出:要是培养普通劳动者,还办大学干什么?她坚持化工部党组在筹建学院时的提法,即: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她主张创办尖端专业,建设面向化工的工艺、机械、自动化相配套的专业结构。在“以尖端牵头,与工业生产配套”的思想指导下,为适应尖端科技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在建校时已有的工艺、机械类专业基础上,学校很快又创立了“稳定性同位素分离”、“国防化学”和“高能燃料”专业;在民用方面创建了高分子领域完整的专业体系,1963年又增加了“化工自动化”专业,使专业设置从建校时的5个(无机物工学、无机盐、基本有机合成工学、化工机械、合成材料加工机械)发展为12个,建校仅仅5年,便初步形成了大体能满足化工行业需要的工艺、机械、自动化配套的专业结构。

建校初期,正值“大跃进”年代,学校也组织师生参加大炼钢铁、农业三秋劳动以及大办“小、大、群”工厂等活动。赵君陶对此十分有意见,她曾经说过:把锅砸了能炼出钢吗?即便能炼出来,这代价也太大了吧?她对有的领导把学校的空地及球场都种上庄稼的做法表示反对,她在党委会上几次提出意见,并且经常督促教务处和有关部门要抓紧教学工作,适当控制劳动时间。当时,在李苏院长和赵君陶副院长的积极主张下,学校对生产劳动、假期和教学时间采取了1:2:7的方案,重新调整了教学计划,并且在1959年上半年狠抓教学工作,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当时有人担心抓教学质量、减少生产劳动会使培养的学生只专不红,针对这个问题,在一次全校工作大会上,赵君陶同志讲到:“有些人把红与专对立起来,担心强**学就会脱离政治,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了解红与专是统一的,我们反对专而不红,也不赞成红而不专。我们应当反对脱离政治,但是并不反对努力学习,如不努力学习,国家为什么要培养你?”“还有一些不正当的说法,先专后红,或者先红后专的分阶段论,都是不对的。因为改造和提高政治思想觉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也需要持久不懈地努力,必须同时并进。”在赵君陶同志的积极主张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做了这样的具体概括: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政治上,要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和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共产主义的风格。在业务上,要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化工基础知识,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成为能够担任生产、设计、研究工作的多面手,同时,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北京化工大学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赵君陶同志的教育思想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呕心沥血,培养高级化工技术人才

要实现建校时提出的宗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具有尖端科学技术水平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校首先要过好教学关。作为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赵君陶同志按教学计划开出了所有课程,她狠抓各个教学环节,按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目标审定教学活动,确认以“少而精”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总原则,组织教师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她提倡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倡教师集体备课,以便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她克服困难,千方百计购置实验设备,创造条件开出实验项目,组织力量编写讲义和教材等,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1960年,经过了两年的办学实践,在赵君陶同志的主持下,北京化工学院着手修订教育计划。赵君陶同志作了“修订教育计划动员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过去对“专”的标准却没有明确提出。“专”的要求应当是相当于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这对于像我们这样一所化工行业的重点大学是应该能够达到的。她要求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要贯彻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的原则,还强调“现行的教学要发展科研才能丰富其内容”,认为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是彼此关联而又相互促进的,学校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她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认为做毕业设计应该是真刀真枪地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毕业后才能够肩负起国家交给的重任。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赵君陶同志十分重视学校的制度建设。翻阅档案我们可以看出,从1958年建校到1962年,经过短短4年的努力,学校基本建立健全了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进程、教学任务组织、课程表以及学籍管理等在内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如《关于基础课委员会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教研组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的暂行办法》、《学生成绩考核的暂行规定》、《课程免修和缓修的暂行规定》、《北京化工学院生产实习与生产劳动试行管理办法》、《进修教师、旁听生暂行管理办法》、《学籍管理暂行规定》,以及关于学生考勤、学生奖惩、教室规则、购买教科书和制图仪器等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保证作用。

高瞻远瞩,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赵君陶同志认为,要办好学校,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所以她亲自抓师资队伍建设。她主持制定了《北京化工学院教师考核办法暂行规定》,从考核范围、考核办法、考核内容等方面为选拔优秀教师作了规定,其中第6条规定:“今后教师的职务确定与提升,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根据对他们考核和评审的结果,及时地加以评定,对其中优秀者不应该受资历的限定。”从这条规定可看出,当时的北京化工学院在人事管理方面既有严格要求,又敢于突破论资排辈的局限。学校创建初期,为使国内有名专家教授到化工学院授课,提高师资力量,赵君陶亲自带人到一些名牌大学聘请**教授。据当时和赵君陶同志一起在筹备组工作、后来任化工学院副院长的蔡耀宗同志在一篇题为《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筹备的日子里》的文章中说:“李苏和赵君陶同志对师资队伍建设都很重视,许多事情都亲自抓。赵君陶同志带着我去过农业机械化学院借聘余介石教授。”当时许多化工界有名的专家教授都在化工学院**教学,包括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先生。

为尽快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赵君陶同志在充分依靠老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的同时,还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把青年教师推上第一线,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她组织青年教师听老教师上课,制定各类教师的考核办法,经常召开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努力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到1963年,全校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现了全部由本院教师独立开课,直到80—90年代,当年的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我校张常群教授在《难忘的会见——忆赵君陶副院长》的文章中回忆说,1958年,她从四川大学毕业,分配到化工学院任教,赵君陶副院长找她谈话,和蔼可亲地说:“这次我亲自到你们学校,挑选了几个毕业生来北京化工学院当教师,知道北京化工学院吗?”张常群回答说,她是在接到分配通知后,才知道北京有这么一所学校。赵院长鼓励她说,化工学院是新建的学院,现在仅有一幢五层楼房,但是我国化工事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你要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通过我们的努力,化工学院也会像一些老大学一样有名气。今天张常群老师已经成为学校教授,北京化工学院也像赵君陶院长所希望的那样,已经成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化工学院是在1958年“大跃进”中诞生的,在当时 “左”的思潮影响下,“拔白旗、插红旗”的运动冲击了刚刚诞生的北京化工学院,矛头直指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赵君陶同志对这股“左倾”思潮进行了大胆的**。作为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她明确表示:化工学院刚刚成立,没有“白旗”可拔,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不能受影响,不能被冲击。在她的保护下,我校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才没有被当作“白旗”拔出,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没有偏离轨道。关键时刻赵君陶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产党员无私无畏的胆略和见识。

回首峥嵘岁月,往事历历在目;斯人已逝,风范永存。赵君陶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但是她的教育思想以及她的人品人格将永存在北化人心中。

相关附件